短小芽孢杆菌LYMC-3拮抗松枯梢病菌的抑菌物质培养优化
文献综述
目 录
-
松枯梢病概况
- 松枯梢病分布概况
- 松枯梢病传播规律,病症特点及防治措施
-
短小芽孢杆菌简述
- 短小芽孢杆菌致病机制
- 生物防治中所使用的菌类衍生物特点
-
区分影响因子的方法
- 非统计优化技术
- 统计优化技术
-
优化培养菌株及其抑菌产物的措施
- 优选改良菌株
- 改变菌株生活的外界条件
- 总结
参考文献
1 松枯梢病概况
1.1 松枯梢病分布概况
松树枯梢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由球壳孢目,球壳孢科,色二孢属的松色二孢菌引起的病害。自1929年开始,五大洲27国发现并报道了该病在本国所造成的危害,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为代表的国家在该病的病原,症状,侵染循环,发病规律和防护措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1]。1980年起我国首次于广东发现了由松色二孢菌引起的樟子松枯梢病,因为该病原寄主范围相对较广,可对松属(Pinus),冷杉属(Abies)等8个属60多种针叶树,先后十几个省份都发现了该病病原,其中湖南,湖北,黑龙江,江苏等省出现了大规模爆发。
1.2 松枯梢病传播规律,病症特点及防治措施
东北地区整个生长季都可以进行散布传播,降雨量和降雨分布会对病原的传播有较大的影响。从新梢伸长开始到叶完全发育成熟之间,病原无需伤口即可侵染植株。病症的主要表现为松树芽,叶片,梢头枯死,根茎腐烂,边材蓝变等[2]。由于该病我国松树产业遭受不小损失,是人工林的重要危害之一。目前常用的防治措施有抗病育种,加强检疫,人工跟进营林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