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兴旺,可见乡村旅游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对于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国外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早,研究也先进于国内的研究。因此国内早期的乡村旅游发展,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乡村旅游内涵的研究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一个多层次的产品体系,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乡村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国外学者倾向于关注乡村性、本地化以及社区参与等核心问题,国内学者随着其研究方向的深入和细化,也改善了原本局限于旅游范畴研究的现状。
Sillignakis(2001)提出了乡村旅游产品的组成,主要分为自然环境、农家乐、乡村自然风景、生态旅游、乡村酒店、乡村探险旅游等方面[1]。Briedenhann,Wickens(2004)在Sillignakis(2001)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补充,认为文化才是乡村旅游的产品,也就是乡村的风土人情[2]。王乐(2014)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田园风光、农林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农业生产活动和民俗民艺传承活动为主要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消费人群,以领略乡村田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生态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体验方式[3]。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自然景区为基础的旅游活动。自然性、乡村性和小规模化是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其中的乡村性决定了其发展会受到当地的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4]。卢小丽,刘伟伟,王立伟(2017)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进行辨析,总结出3个核心概念标准:即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休闲和学习的需要;乡村旅游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其旅游活动主要以乡村环境为依托;乡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的核心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开发和保护的落脚点和着力点[5]。
2.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
乡村旅游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发展至今已是结构多样化、功能丰富的良好态势。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种类较多,主要有农家乐型、旅游城镇建设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生态环境示范型、红色旅游结合型等。其中农家乐型是乡村旅游最早的发展模式,也是大众最为熟知的模式。
尤海涛(2015)提出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及政府主导下的外来资本经营管理的景区化发展模式成为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的常见形态[6]。时嵩杰(2014)认为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因时、因地制宜,但总体可以分为三类:农家乐度假游模式、地域风情文化观光游模式、农业观光体验游模式[7]。李倩,李星竹,陈静,陈杨,杨婷婷(2017)通过对成都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是对时嵩杰的结论进行了补充,认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有农家乐模式、依托自然景观资源发展模式、古村落乡镇旅游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这四种[8]。王慧(2017)提出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3种:侧重于自然景观旅游的景区开发;针对人文资源与历史背景区域的景区开发;民俗风情旅游[9]。吴颖林(2019)在王慧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细化分类,通过分析比较各种乡村发展模式,总结出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城市依托型、农业观光型、景区依托型、历史文化依托型、民俗文化依托型、功能复合型、产业依托型、创意主导型、科技依托型这九种模式并且分别列举案例分析,这是目前表述较为完整的文献[10]。
3.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