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P模型下的南湖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2022-04-14 21:15:58

一、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生态旅游产生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会(IUCN)提出,西班牙学者Lacsurain在1987年的研究中提出:“到没有被干扰或者受到污染的天然地区,以研究或观光目的地的景色、野生资源以及过去或现在存在的野生资源为目的的旅行”Elizabeth Boo(1991)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观光、学习自然景观、野生资源和目的地过去和现在文化为目的,除此以外生态旅游有以下作用:给目的地筹集经济支持、为本地区提供就业岗位、为大众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并且对保护环境和发展可持续旅游活动有促进效果。在此之后,国际间生态旅游的研究不断深化,Fennell(2001)在对许多定义的整理归纳上,总结出生态旅游主要集中于价值导向型,例如可持续发展、思德道德、教育等。Weaver 等( 2002) 提出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环境的学习型旅游活动; 针对保护文化方面提出新的生态旅游概念。Aciksoz( 2016) 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在保护区内并以提高管理机制意识的旅游,旨在利用和维护自然和文化价值的旅游活动。

Blamey研究认为,以下原则是核心:旅游吸引物是以当地的天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旅游者与目的地的交互主要是学习与倡导;旅游体验与相关产品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Lee等(2013)提出韩国关于生态旅游的三个核心标准:“以自然为基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教育”建构体现了儒家修身养性的世俗发展观;“可持续性”是儒家对和谐的创造转化性理念。Maria(2013)认为生态旅游业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旅游业,它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国外研究的一个重点是CBET,即社区参与旅游。研究内容涉及可行性分析、社区参与的主体、方式以及其发展、利益相关者等方面。例如社会自然基金会认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条件是:有吸引天然生态风光和野生资源能够吸引旅游者和研究人员,社区的环境承载力能够接纳一定数量的观光客,对本地文化和传统风俗没有不良影响,管理者可以做出有效管理。目前,国外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比较侧重生态旅游的资源与保护、生态旅游的环境影响以及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生态旅游规划核心是资源保护。Forster(1973)提出了同心圆式的功能区划分和利用模式。Gunn(1988)提出重点资源保护区、分散游憩区、低利用荒野区、旅游服务区的国家公园旅游分区模式。同时,环境学家和旅游学家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重点研究。1976年,Budowski最早开始探索生态旅游对资源保护的实际贡献问题。1990年Boo、Fenneland和Agles等人通过对哥斯达黎加等发展中国家保护区中的生态旅游进行考察,分析生态旅游能够产生社会收益,发展中国家可以将生态旅游、公园管理和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实现多目标和环境收益。

二、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不仅起步晚、领域狭窄,且各位学者对它的定义也不同。在生态旅游概念研究方面,张广瑞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的特殊形式或产品。卢云亭(1996)指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工程和旅游活动。王兴斌(1996)指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产品。张建军(2004)认为生态旅游是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准则、通过保护性开发,使旅游者、目的的企业、本地居民获得相应的利益,使百姓受到生态旅游教育的旅游方式。卢小燕、武春友(2006)提出了八个标准:以天然生态资源为基础、环境保护、本地社区受益、环境保护教育、道德与责任、可持续发展、旅游体验与文化。

相比其他旅游类型,生态旅游具有以下特点卢云亭(1996):自然性、高品位性、可持续发展性、专业性。自然性: 生态旅游取之于生态环境,依托于自然资源,这表明生态旅游的运作场所应该是那些自然环境或者受人为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高品位性: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为地点开展的生态活动,但是生态旅游并非是单纯的到自然环境当中去走一遭、观赏一番便结束了,真正的生态旅游是明了生态保护的意义并为之做贡献。可持续发展性:生态旅游是在自然环境中以生态系统为对象所进行的一种旅行活动,其目的旨在缩小我们主观愿望和实际行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之间的差距。旅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地方特色与文化的消失。旅游业这种情况要求所有从业者、旅游者都要为改善旅游的质量、维护有限的旅游资源不受破坏和可持续利用,而选择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恰恰是这样的一种最佳选择。专业性:生态旅游属于高层次性的专业旅游活动范畴,生态旅游可以分为若干旅游类型,生态旅游的生态资源也可以分为若干种类,这些都体现了生态旅游的专业性特征。

张建萍、朱亮(1996)总结了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有以下方面:生态旅游基础性研究、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生态旅游资源分析、生态旅游客源分析、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生态旅游可持续性研究、生态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研究、其他研究。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分类评价、环境承载力、目的的开发等为主要方向。王洁、杨桂华(2002)认为,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心里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都是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容。环境承载力是衡量生态旅游目的地资源水平和可利用潜力的重要指标,在学者和企业间日益受到重视。而社会文化因素、社区的文化程度、带薪假期的影响、基础设施因素、居民生活水平、区域经济发展容量、旅游者心理因素、时间和气候因素、内外部因素等等。

  1. 国内外研究对比

通过国内外文献有关生态旅游基础理论方面研究表明,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及内涵、生态旅游特点、原则方面都有不同的表述 . 这些不同表述是基于国内和国外的文化性不同,在中国的生态旅游中,隐含着中国文化的理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提倡的是生态旅游完整性原则,而中国在生态旅游进程中提倡的是结合各地特色,打造各地亮点; 国外生态旅游的主体是小规模的旅游者,而中国生态旅游则是大众化旅游。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