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胶合板出口战略分析——以美国市场为例
文献综述
胶合板为人造板三大板之一,是由木段旋切成单板或由木方刨切成薄木,再由胶粘剂胶合而成的奇数层单板,并使相邻单板的纤维方向互相垂直胶合而成,多用于家具、飞机、船舶、火车等,有着重量轻、强度大、不易变形等优势,因此胶合板越来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胶合板市场需求也不断扩大,中国不仅成为了胶合板出口大国,还是世界第一胶合板生产国,最主要出口于美国、英国、菲律宾、日本等。尽管中国胶合板发展迅速且总体形势向好,但是依然遭到美国、欧盟等一些进口国家的反倾销,尤其是美国近年来对中国硬木胶合板的进口实施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等一系列,不断加大中国对外贸易壁垒,对中国的胶合板市场需求造成较大幅度的减少。当然还有来自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潜在竞争,这都促使中国在胶合板出口上不断改进完善,在坚决抵制不合理的国际裁定以及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上不断努力突破。
为解决中国胶合板出口存在的种种问题,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发表论文、期刊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文则是从这些研究成果中总结一些中国胶合板出口方面的贸易对策,并基于AIDS模型对中国对美胶合板出口的市场需求问题进行分析,所谓AIDS模型是由Deaton和Muellbauer根据需求理论在1980年提出来的近乎理想需求系统(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简称AIDs),它是在working和Leser有关恩格尔曲线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价格变量后的一个扩展。其建模思想是在给定价格体系和一定的效用水平下,消费者如何以最小的支出来达到给定的效用水平,它被广泛用于描述居民的消费行为。此处应用AIDS模型主要是借此来补充市场需求角度的研究结果,并提出应对策略,不断完善中国胶合板出口市场以及保持市场活力。以下就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国内研究
由于中国是胶合板生产出口大国,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很大份额,因此国内学者关于胶合板贸易方面研究成果很是丰富。首先,针对中国胶合板出口影响因素,国内学者已经从多方面进行阐述。张寒、聂影(2008)等运用市场份额模型从市场国模、市场分布、竞争力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胶合板出口大幅增长的成因。刘晔、缪东玲(2013)则借助线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强度指数探究中国胶合板出口率高原因。王芳、印中华(2017)对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胶合板出口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人民民币贬值和自由贸易协定是贸易促进因素,出口目的地货币贬值、金融危机以及反倾销和反补贴是贸易阻碍因素。其次,针对中国胶合板出口贸易竞争力方面,学者们也做出了一些列探讨。戴永务、刘燕娜(2007)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指数两个指标来定量分析我国胶合板贸易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然后其利用波特的钻石模型指出提高我国胶合板的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缪东玲、陶青(2012)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与其他各国间的贸易潜力,以期减少中国贸易战略方向。路璐、宋维明(2013)主要通过定量分析中国胶合板出口贸易现状和国际地位并利用SPSS软件测算中国胶合板出口的综合竞争力。当然,针对中国胶合板出口存在的贸易壁垒的一些研究中,学者们对此也是多角度扩散思维。根据中国木业国际网(2007)公布的欧盟以及美国对中国的胶合板出口进行的反倾销调查显示出中国胶合板出口贸易面临多方面巨大的威胁。任宇佳、侯方淼(2015)利用量化分析工具测算出中国胶合板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严峻程度,并提出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努力开拓新市场的对策。康宁、缪东玲(2015)阐述了美国对华发起的胶合板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不合理性以及此案对中国日后胶合板出口方面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近年来,AIDS模型越来越运用于中国木材出口研究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对外贸易需求应该如何灵活应对。程宝栋、宋维明、秦光远(2014)采用AIDS模型和ECM-AIDS模型对中国原木进口的需求弹性进行估计,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冯彦(2015)对运用AIDS模型对中国锯材进口的需求弹性分析,且通过多国分析比较提出对策。由此可见,数据模型对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以及AIDS对于进出口研究的可行性。
- 国外研究
相比较而言,国外学者关于胶合板出口贸易研究较少,主要是以包含胶合板出口的林产品贸易为研究对象,如Nectoux和Kuroda(1990)研究日本经济对热带雨林的影响中,认为市场上木材价格未包含环境因素,因此木材出口国和进口国相互作用可能造成对木材需求增大,木材大量减少,造成森林的破坏。而Satoshi Tachibana(2000)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东南亚国家木材限制出口政策对日本胶合板产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日本胶合板减少的原因即生产者剩余少、成本高。基于本文所要研究角度是AIDS模型,这里国外学者早先对于AIDS模型的运用主要是针对美国、日本等大国的一些肉类等食品类进出口需求弹性研究,如 Giancarlo Moschini和Karl D. Meilke(1989)较早利用AIDS模型研究美国肉类需求结构变化。Seung-Ryong Yang和Won W.Koo(1994)则应用AIDS模型对日本肉类出口作了相应的需求弹性分析。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如Yibing Zhang和Joseph Buongiorno(1997)关于美国打印和出版纸质的交流媒介作了相关AIDS需求分析处理。而近年来,国外学者逐渐开始把目光放到林业产品方面的AIDS需求研究,得出了一些列成果,其中有关于木质产品方面的分析,如Garyfallos Arabatzis, Stathis Klonaris(2009)关于希腊林木及林产品出口分析,得出了可替代性对于木材进口的重要性。也有Yang Wan, Changyou Sun, Donald L.Grebner(2010)关于美国木质床的出口需求分析,并且提出了木质床一定程度的被替代性。还有Kurt Niquidet, Jingwen Tang(2013)关于中日关于加拿大原木木材的进口需求的AIDS分析,发现在中国需求价格具有一定的弹性而在日本却并不明晰,提出了市场应当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当然还有最近的Fan Zhang, Changyou Sun(2017)关于在连续贸易干预情况下基于美国铜版纸产品进口数据的需求分析,得出了市场竞争的复杂性以及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干涉的不可预见性等。但是,在对于胶合板这一方面的AIDS分析尚存在空缺,尤其是中国对美出口胶合板方面的分析以及中美之间胶合板贸易争端阐述较少。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对于胶合板出口数据有了一定的引力模型分析或者简单的量化分析,国外对于木质产品交易尤其是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贸易争端进行了研究分析,但是国内外对于中国对美出口胶合板方面尚未在市场需求角度做相应的分析,本文则是通过建立AIDS模型对中国出口胶合板的市场进行需求分析,通过一些价格弹性参数来具体说明贸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
参考文献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