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放线菌的分离鉴定文献综述

 2022-07-06 17:05:30

文献综述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一般以孢子繁殖,也会断裂生殖繁殖,内生放线菌因分布广泛、种类多样性,还可以和植物各组织长期共生或寄生而具有与其他生境中微生物不同的特性,而且还能产生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同时也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物研究价值的微生物资源。近几年来,利用植物内生菌防治病害成为生物防治研究的热门重点方向,并且在微生物农药的筛选上也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目前有多种放线菌用于了生物防治比如放线菌DX23对马铃薯炭疽病菌的拮抗作用[1]、生防放线菌CY-14的发酵液对香蕉炭疽病的抑制[2]、刺五加内生放线菌对5种苹果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3]以及大伏革菌对异担子菌的抑制。本课题意在鉴定一株对异担子菌等多种病原真菌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为制造放线菌悬浮液抑制剂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一株具有广谱性生防菌的实际运用,能够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以期可以为投入应用做出理论前提。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际研究概况

德国科学家Cohn (1875)是国际上最先开始描述放线菌的学者, 他从人泪腺感染病灶中分离到一株丝状病原菌—链丝菌 (Streptothrix) [4] 。而后Harz (1877) 从牛的颈肿病中得到放线菌并建立了放线菌属(Actinomyces) [5] 。 1916年前后, Waksman在对土壤微生物进行研究时, 第一次将一些微小真菌或丝状细菌命名为“放线菌” (Actinomycetes) , 并对这些微生物进行详细描述。1961年Waksman出版了他的名著《放线菌的属和种分类鉴定及描述》[6], 从此放线菌系统学开始形成。在此阶段分类依据主要是形态、培养和生理生化特征,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放线菌系统学的经典分类。1964年始, Lechevalier夫妇和他们的同事们进行了放线菌的化学分类, 并在1971年发表了主要依据化学指征的分类系统[7]。整个70年代,各国放线菌分类实验室开始推广化学分类, 这是化学分类年代。Woese和Stackebrandt对比16S r RNA相似性, DNA-r RNA杂交和DNA-DNA杂交的结果, 在放线菌与其他微生物之间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 放线菌作为高 (G C) mol%、革兰氏阳性 (G ) 细菌的一个分支, 与芽孢杆菌属、乳酸杆菌属、链球菌属、梭菌属构成的梭状菌分支有着共同的起源, 从此放线菌系统学进入了分子分类时代[8,9,10,11]。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核酸测序技术的发展, 这种基于放线菌分子特征的分类正在成为放线菌分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2.2 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放线菌系统学是在阎逊初先生的带领和不懈努力下奠定了基础,之后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为我国放线菌系统学事业培养了一大批继承人。在世纪交替之际, 国内新一梯队的带头人是阮继生、刘志恒、姜成林、陶天申、张月琴、徐丽华、张利平等, 在此期间形成了我国放线菌系统学较为强大的研究队伍, 推动着我国放线菌系统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批批中青年放线菌系统学优秀人才脱颖而出[4]

近些年来, 我国放线菌系统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正在不断地提高与完善, 以此同时分析与测试仪器等硬件条件也有所改善。同时, 国内研究建立了针对多方面需要的鉴定以及快速检测技术, 有的已投入使用。例如,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黄英课题组利用多基因串联方法对链霉菌分类鉴定系统的完善[1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