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2-06-01 22:02:17

文献综述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趋势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公路的修建质量尤为重要。公路在实际的交通运输体系中承担相对重要角色,同样对提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它自身具有超强的通行力、较快的设计时速、运行路线较为灵活的特点,使交通运输形式更加多元化且进一步提升运输能力。高速公路的修建,很大程度上调整了初始的产业结构、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以及带动了城市和周围经济的发展,使公路成为发展国家经济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

随着国家对公路建设的不断需求,并且对道路的规模、质量等级要求逐渐提高,很难避免在道路建设期间遇到软土地基的加固问题。软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土体,其自身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土体中孔隙比较大、渗透能力较弱、抗剪能力相对较低和较为灵敏的工程特性。在软土地基加固期间,必须正确按照设计要求严格处理,若选择地基处理技术不恰当或者加固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会导致路基的稳定性急剧下降,产生不均匀沉降甚至失稳现象[1]。比如道路路面横向坡度减小导致路面出现积水现象;构筑物和路堤连接处不均匀沉降致使连接处失稳破坏;路堤沉降差异较大,出现路面坍塌现象。所以,研究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及应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意义[3]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地基处理工程实践项目的不断增多,人们在对土体结构特性和工程应用特性不断丰富认识和深入研究的同时,还对地基处理技术及其施工方法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地基土体处理己经成为土质学、土力学及基础工程领域中一个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专业分支[4]。第十届国际土力学和基础工程会议于1981年6月召开,“地基处理”是此次大会的12个重要议题之一,在此会议上有多达46篇的学术论文重点针对“地基处理”技术展开了深入论述。1983年,第八届欧洲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会议中,“地基处理”这一议题再次成为该次会议讨论的主题。“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也专门成立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并且在1997年1月该学术委员会正式创建了“地基处理”周刊。

在国内,其实地基处理技术也是一门相对传统的技术之一,古代时期也可以找到许多地基处理技术的原形[5]。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便己开始利用木头、竹子以及麦秸等材料来加固软土地基;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向软土中夯土体、碎石等材料以挤密软土的做法[6]。此外,利用夯实的三合土以及灰土等材料作为建筑物垫层的技术,在我国古建筑中采用的也比较广泛。

建国后,地基处理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建国时期至70年代,以及70年代末至今。在第一个阶段,我国为满足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建设的发展需求,将大量的地基处理技术从前苏联引进、吸收并发展。在这一时期,砂石垫层方法、砂桩挤密方法、重锤夯实方法、石灰桩方法、化学灌浆方法、堆载预压方法、挤密土桩方法、灰土桩方法、井点降水方法以及预浸水方法等地基处理技术,在国内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7]。地基处理技术从70年代末开始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主要是在此阶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于我国顺利的实施了改革开放,自1978年起,国内启动并修建了大批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修建和发展了一批大型的现代化建筑结构和超高层建筑结构,同时我国又从国外先后引进了大量的先进地基处理技术,我国地基处理技术在一定层面上得到了不断的发展[8]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基础工程学会于1984年12月正式宣布“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在1986至1997年期间先后召开了五届关于地基处理的学术研讨会,并且组织编著《地基处理手册》。我国建设部也于同期组织编写了关于地基处理方面的相关规范如《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CJGJ79-91)。地基处理技术随时间不断的得到发展和完善,根据区域地基的工程特点,国内许多地区也先后编写了区域性的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同济大学于1990年主编了上海市技术规范;《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08-40-94),完善了上海地区的地基条件处理工艺和技术;深圳市勘察研究院和环宇岩土工程公司于1994年主编了深圳市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深圳地区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JG04-96)。

2009年林志强等人在通过对软土物理力学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软土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特性和强度特性,提出了利用砾石桩进行软土地基处治的技术。并结合大量的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对不同成桩工艺条件下的复合地基及地基处治效果进行评价[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