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运营期环境影响与对策文献综述

 2022-06-07 21:41:46

文献综述

  1. 前言

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1]。起步阶段为从1988年到1997年的10年,建成了沈大、京津塘等高速公路工程,实现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多项技术突破,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

从1998年国家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开始,高速公路进入了发展高峰期。1999年,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2000年,京沈、京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01年,西南公路全线贯通;2002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公里。中国的高速公路以超常的加速度发展着,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8年12月28日,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4万千米,里程规模居世界第一。

高速公路建成后,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给环境带来了无法忽略的负面影响。高速公路在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车辆行驶时的噪声污染;路面径流雨水和公路配套设施污水造成的水污染;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重金属元素随着汽车尾气向环境中释放并沉降于周围土壤,日积月累导致的土壤污染;水、空气、土壤条件被改变后造成的生态影响;交通事故造成的环境风险;公路沿线设施中产生的固体废物[2]。本文主要针对噪声污染和水污染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高速公路运营期环境影响在国外的研究概况

高速公里运营期的交通噪声来源于三个方面:车辆行驶时轮胎与地面的摩擦产生噪声;车辆发动机、传动系统、冷却系统等设备运行制造的噪声;驾驶员使用喇叭发出的噪声。车辆的行驶速度越快,噪声越大。有研究表明:当车速超过50km/h时,轮胎噪声就成为交通噪声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高速公路在运营期应该限制车速和车辆喇叭的使用。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修建高速公路的国家。在高速公路规划设计阶段,德国就已经充分考虑交通噪声的防治。在选线上尽量避让医院、学校等敏感点。在高速公路通过的学校、医院等敏感路段设置禁止鸣笛标志,同时,在面向高速公路的建筑物上安装双层门窗。在高速公路两侧50~90 m的区域规划噪声红线,严禁在红线内建筑新居。交通管理部门对上路的车辆经常进行噪声检查,视其噪声超标情况决定能否上路行驶。1994年,德国开始使用一种新型路面材料。该材料具有很好的粘接性、强度和弹性,在铺设路面后能使面层部分形成相互连通的空隙,从而产生吸音作用,大幅度减少轮胎和路面接触所带来的噪声[3]。同时,路面平整度和排水功能也比原有材料提高,减少了车身振动产生的噪声和路面积水导致的噪声。据介绍,与普通沥青路面相比,使用该新型材料能降低噪声4~8dB。

日本所有高速公路路面都为粗糙型沥清路面,该路面具有吸音功能,能降低机动车行驶时产生的噪声[4]。日本也会采取种植绿色植物的措施来减少高速公路的噪声污染。

美国高速公路的路面纵坡小,减少了汽车爬坡时的噪声。在路面施工中,美国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及材料,如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了斜切伸缩缝技术[5],有利于降低交通噪声。在高速公路穿过居民区、学校等敏感区域时,一般会设置隔音墙。美国在交通噪声超标的高速公路两侧,种植隔声绿化林带,宽度10 m左右,可降低噪声6~8dB。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