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重要的物质库,通过养分循环将植物体营养物质输送到土壤(Passarinho et al. 2006)。森林凋落物的组成、产量、养分含量及归还量随林分类型、生境条件等不同而产生差异,并显著影响土壤肥力及土壤理化性质(彭少麟等,2002)。凋落物量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分解间的平衡,凋落物营养元素含量及归还量对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养分均衡起着重要作用(林波等,2004),同时,凋落物具有良好的持水性和透水性,在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吴钦孝等,1998; Fife et al.,2008)[1]。
而土壤碳、氮含量及其动态平衡直接影响着土壤肥力和林地生产力[2-3]。研究表明,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对土壤碳氮养分有重要影响[4-5]。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植物体和土壤的一个联结点,参与了生态系统能量和养分转移的过程[6],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的立地生产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7],它主要通过其根系分泌物和凋落物来影响土壤碳氮养分循环;凋落物作为植被与土壤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纽带,是土壤碳库输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对维持森林土壤肥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养分平衡等有着重要作用[8]。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以处于同一气候区的贵州山地杉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分类型下叶和根的未分解、半分解、已分解凋落物层和不同环境因子(如坡向、坡位、坡度、地形等)和土壤表土层碳、氮、磷等物质含量和比例结构关系,以期为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养分归还特性提供理论参考。
但关于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在不同环境因子及不同分解层的现存量和主要养分特征的研究缺乏一定的归纳程度。本研究对贵州山地林内不同坡向的林下凋落物进行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地区及分解层下,凋落物现存量、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及储量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阐明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及影响因素、不同林下植被土壤碳氮与凋落物质量的相关性等提供基础理论,旨在了解不同林分类型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规律,为不同林分类型的营林措施及地力维持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同林地维护和土壤肥力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19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Ebermayer(1876)就凋落物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随后对世界范围内凋落物的研究逐渐活跃(Couteaux et al.,2002;Kurzbesson et al.,2005),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逐渐对国内不同森林类型的凋落物理化性质进行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温度带典型森林凋落物量动态、凋落物分解、养分归还动态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如寒温带大兴安岭(李雪峰等,2005)、小兴安岭(陈金玲等,2010)、中温带长白山(刘颖等,2009)、温带兴隆山(魏强等,2011)、中亚热带天童山(沈会涛等,2010)、南亚热带鼎湖山(窦荣鹏等,2010)等[1]。
目前关于林下植被、凋落物对土壤碳氮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下植被去除[9]与改变凋落物数量及组成[10]等方面,关于不同林下植被类型凋落物对土壤碳氮影响却鲜有报道。马尾松林这方面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对其林下植被特征[11]、生物量[12]、多样性[13]、盖度与环境因子和土壤质量的关系[14-15],以及凋落物特征[16]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子[17]等方面; 而在林下植被凋落物与土壤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少,肖欣等[18]对人工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与凋落物质量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葛晓改[19]探讨了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等,但针对马尾松林不同林下植被类型的凋落物质量与土壤碳氮等关系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20]。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