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04 18:18:18

湿地公园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摘要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蓄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湿地具有供水、抵御自然灾害、补充地下水等生态服务功能。湿地公园是以水为主体的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湿地公园的不同水质指标受到多种影响因素在季节、年度等上产生了不同的变化规律。本文基于国内外的水质监测情况,结合研究人员的研究分析结果,归纳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和湿地监测中的不同水质指标在季节上的不同变化以及影响各项指标变化的因素。总结出不同水质指标变化的规律,水质监测指标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为治理水污染提供基础。

关键词:水质指标;面源污染;影响因素

    1. 前言

1.1.1农业面源污染对下游水体水质影响

面源污染是指无固定排放口,在大面积范围内以弥散或大量小点源形式排放的污染物形成的,破坏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1]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不确定,随机性大,发生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其主要来源是农村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畜禽粪便、恶臭气体以及不科学的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从美国1990年的调查评估报告看出:美国面源污染几乎占总污染量的2/3,其中农业面源占面源总量的68.83%,影响到50%~70%受污染或威胁的地表水体。[2]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单纯控制点源无法使水体免收污染,必须兼顾对面源的治理。[3]由于农业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农业面源已成为水质恶化的一大问题,农业面源污染正在造成最大范围的水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 [4]

在经历了初期的点源污染治理后,面源污染成为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的难点。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随地表径流和渗漏等进入附近水体,或通过挥发再沉降到地面,可造成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域湿地生态环境安全,危害极大。[5] 陈洁等[6]发现太湖流域土地开发强度大,农业、工业、城镇和景观用地比例高,氮磷面源污染严重。曾远等[7]发现太湖流域农田降雨径流的总氮平均浓度高达 14.991 mgbull;L-1,总磷平均浓度高达 0.635 mgbull;L-1,明显高于山区河道。王伟等[8]对江苏省5个主要的湖泊水质进项监测,发现湖泊内站位间的透明度、总氮、总磷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湿地公园水质中氮磷等含量会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1.2国内外湿地公园建设和水质监测研究概况

近年来,国外湿地公园建设发展迅速,如美国华盛顿的雷通湿地花园,奥兰多伊斯特里湿恢复及公园项目都是以湿地处理污水为主要目标发展的湿地公园;美国永乐湿地国家公园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的肖特兰中心,英国野鸟和湿地中心是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发展的湿地公园;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日本钏路湿地公园则是已生态教育、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湿地。[9] 而我国湿地公园建设起步较晚,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较少。自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以来,我国把加强保护湿地,发挥湿地综合效益,实现湿地资源永续利用、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确定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总目标。2003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国家林业局提出鼓励在四个特殊地域优先建设湿地公园,2004年建设部批准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荣成市桑沟湾城市滨海湿地公园,2005年国家林业局批准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从此我国湿地公园建设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