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题依据及意义
1.1课题来源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CX(18)2026)
1.2 研究背景
近年来,江、湖流域经济飞速发展,人口规模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人为活动如围网养殖、旅游开发、围堰工程等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自然条件下,水力侵蚀与泥沙堆积作用为导致江湖岛屿边界发生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具体变化还受到风向等气候特征的影响;但人为干扰会在短时期内驱动岛屿发生变化,打破生态平衡,不利于岛屿的可持续发展。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在我国五大淡水湖中位列第三,水域面积2427.8 km2,实际水面面积2338.1 km2,其平均水深在1.89 m,最大水深2.6 m,多年来平均蓄水量约51.4亿 m3,清淤后最大水深可达5 m以上。其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是是无锡、苏州两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同时是上海和浙东地区的主要水源补给地。2007年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国务院批复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开始进行生态清淤和蓝藻打捞,并于2014年9月完成了历时5年的清淤工程,该工程的使岛屿边滩被清除,岛屿面积显著减小;同时,蓝藻爆发后, 2008年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调整养殖政策,逐渐形成了养殖区承包制,且多为一年一租,导致岛内养殖规模呈周期性波动,养殖区填埋、恢复现象交替出现,泥沙淤积作用也有所增强;此外,引水工程、旅游业的开发建设、湿地公园的建成等对湖内岛屿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三面临江,一面临海。其为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后经泥沙不断堆积及人工围垦逐渐达到现在的规模[1];岛上降水充沛,陆地地貌为三角洲平原,海岸带地貌包括河口和潮滩[1]。崇明岛自形成以来,岸滩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但是近二十年来一些中小型水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的实施建设使上游来沙量不断减少,岸滩淤涨速率下降[2];同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风暴潮、海平面上升等对岛屿边岸造成的冲刷作用也明显增强。
1.3 研究意义
岛屿四周被水体包围,内部形成了与大陆不同的生态系统。大量学者曾就岛屿进行调查研究,蓝崇钰就珠海岛屿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提出了岛屿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杨娟对可能造成崇明三岛生态系统不利作用的干扰进行识别、分析和度量,将其生态风险源划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对岛屿的生态风险做出评价。黄宝荣等人通过对海南岛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发现岛屿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但是在众多研究中,关于人为活动对岛屿动态变化的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因而本研究就太湖内部岛屿及崇明岛的动态变化展开讨论,分析导致岛屿发生变化的自然因素及人为因子,进而为太湖岛屿及崇明岛的生态规划提供参考。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