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市新戴河景观带的规划设计(A)文献综述

 2022-03-25 19:37:37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随着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增强,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及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然性、美观性、活动性、安全性越来越受重视,成为当今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研究的重要内容。[1]目前对于滨水景观的研究主要关注滨水景观设计措施、城市设计下的滨水设计和文化历史主导的滨水景观开发,通常采用实例引证、案例对比等定性分析的方法,得出滨水开发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在生态、自然等理念的指导下对场地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建立多目标的、多部门协同的人居友好型滨水空间。本设计是基于“滨水景观与城市设计”和“滨水区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两个研究方向提出的,目前对于水岸线和天际线都是单独研究的,本设计尝试将两者综合考虑,并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来探讨两者对于滨水空间的影响,以此来指导不同功能空间岸线与设施的布置和植物的种植。作为设计者和游览者,滨水景观必然要从平面和立面两个维度来考虑,因此本设计对滨水“双线”的考虑是一次很好的实践。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2.1 国内

以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来源。检索项选择“题名”;检索词为“滨水”;文献类型为期刊、学位。依据首篇文献的发表年份,将研究时间跨度定为1991年至2020年。经整理,用于分析的文献共计4192篇,包括2967篇期刊论文、1036篇学位论文。此外,以“滨水”、“水景”为题的专著极少,故不作为述评对象。4192篇文献根据“引文分析法”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献共计79篇,可被归结为“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滨水区的发展历程”、“滨水景观与城市设计”、“滨水区生态规划”、“滨水区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滨水开发中的权益法规政策”、“滨水景观与文化历史”7个类别。

首先,滨水区的基础概念和发展历程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年前,以20世纪末为研究的热点时间。干哲新[2-3]、黄金华[4]、郭雨红[5]、王建国[6]、李建伟[7]等学者通过定性分析的手法对滨水景观的定义、类型、特点、价值、产生背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总结我国滨水景观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发展做科学的预测。

第二,“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方面,主要分为两部分研究,一是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或直接分析国外优秀案例来总结滨水景观设计经验,李慧轩[8]从土地利用、开放空间设计、交通系统的组织等方面介绍了美国丹佛普拉特中央谷地的发展规划,总结指导思想、建设方式、经营管理和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经验为我国滨水开发提供依据。薛文睿、杜守帅[9]结合国内外消落带景观案例进行消落带景观改造设计进行研究,对武汉市汉口江滩公园消落带提出构建生态化的消落带、建立边界的交通流线、构筑城市与消落带的景观连续性、塑造城市个性文化四方面的改造构想。二是基于不同的建设理念对现有项目进行改造,对目前滨水区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策略与措施。第二部分是目前研究的热门,俞孔坚、张蕾[10]等人基于多目标景观设计的理念,以慈溪市三灶江为例,指出滨水区规划存在片面、单一的问题,提出以综合的视角、进行多目标的规划设计。孙鹏、王志芳[11]基于麦克哈格的“设计遵从自然”景观规划理论,指出河流和滨水区的自然过程和自然形态,针对城市建设对滨水区的破坏提出了滨水区空气环流过程、生物自然过程和水文自然过程等方面的策略。秦时玥、高佳[12]等人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对鞍山市万水河高新区段滨水景观带设计进行分析,从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功能形式、打造魅力夜景三方面进行探讨,做出的决策为增加亲水空间、控制污染、保持原始地形与树种、建设多年龄段使用的功能空间、营建体现地方特色的景观、完善照明设施。何苗[13]基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设计理念,对山区河道——木溪河滨水景观存在的防洪安全与自然生态健康、亲水需求与水利防洪需求两大矛盾进行策略探索,旨在通过调整河道线型、断面、堤岸形式将景观空间与河道形态结合,达到保持河道自然形态、丰富河道水体类型、增加亲水空间的目的。刘佳娟[14]基于公园城市理论对娄底孙水河进行了将滨水景观带的建设融入公园城市模式、将单一的滨水公共空间融入城市绿色生态网络基底的实践探索,提出搭建区域绿色生态网络、织补城市河流、彰显文化特征、打造多元开放空间的策略。苏钠、周典[15]等人基于城市小气候分析了沣河通风廊道的小气候调节作用,通过利用地形丰富岸线、优化滨河空间界面、合理配置植物等方式优化滨河游憩空间。相西如、朱雪莹[16]通过对东台市泰东河北侧滨河风光带的调查分析,得出现状问题,基于“城市双修”理论提出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大策略,将场地文化融入景观,形成功能丰富、风景优美、城河互动的综合性城市滨河风光带。王伟嘉、朱振通[17]等人基于国家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及杭州高品质推进大城北建设的战略背景下,经过访谈和文献研究,针对城市背河发展、场地两头衔接不当、现状工业与文化遗存保护不足等问题提出“城市拥河发展,空间沿河生长,文化依河生长”的规划理念,从生态、景观、文化和产业方面提出四大策略,并形成建设导则。

第三,滨水景观与城市设计方面,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滨水区的开发建设为城市发展做出重大的、独特的贡献。孙施文、王喆[18]通过滨水区历史演变过程和城市竞争力的分析,从滨水区的市场价值、独特性、延展性三个方面指出滨水区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城市特色,促进城市在市场上吸纳资源、推销产品和服务,提升城市管理能力。王颖、盛静芬[19]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滨水地区的规划与建设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水体在城市发展中功能,并对珠江两岸滨水区域提出建设建议。吴志军、田逢军[20]采用对应分析法和Logit回归分析法探讨了城市滨水旅游意向对旅游者选择意愿的影响,得出最主要的意向因子是滨水区城市建设、旅游环境和人文资源。张瑾[21]结合山东安丘汶河景观带设计,分析其开发建设与规划设计的不足,得出结论为扩大设计范围以满足人们对滨水空间的使用需求、形成标志性滨水景观,最终将城市空间与滨水空间完美结合。郭良[22]针对重庆滨江空间在城市中的定位不清、滨江与城市空间割离、生态植被保护不足等问题提出整体性考虑原则,将南滨路和江溉路改造设计为与城市无缝衔接的新亮点,在政策上提出以开放性和连续性来体现的民本思想,在理念上提出增加可达性、建立商业设施、强调参与互动性、加强对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二是城市发展对滨水开发的影响。赵鹏军、张奋[23]通过对旧金山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分析来研究城市用地功能置换中滨水区的发展,得出应从城市整体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滨水空间的意义和设计。翁弈城[24]从可持续性城市设计的角度对滨水景观进行了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四方面的探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