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川鄂古盐道历史文化景观廊道空间的修复保护研究——以神农架国家公园段为例
- 前言
川盐古道是一条可与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媲美的重要战略性物资运输通道,是在历史时期形成的由多条水路运输系统和复杂的陆路运输系统组成的源于四川(含重庆)的产盐区,通过食盐的运销辐射到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贵州、云南、陕西等地的水陆混合型运盐古道,在沿线的许多地方,被当地老百姓叫作“盐大路”或“老大路”。川盐运销所经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及土家族、苗族、彝族、纳西族等多民族聚居的社会文化特性,使得川盐古道沿线及周边地域留下了厚重而多样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一条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文化线路。但是,因缺乏对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系统梳理和调查研究,目前对其基本面貌还缺乏整体的认识。而川鄂古盐道作为川盐古道的重要一段,具有突出的文化景观价值和文化遗址保护价值。
本课题在川鄂古盐道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川鄂古盐道文化遗产的构成、保存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保护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及规划设计,以期引起学界对川鄂古盐道文化遗产应有的重视,推动其保护和合理利用。
- 文献概要
2.1川鄂古盐道的线路分布
川盐入鄂,在历史上对川盐的生产和运销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两次“川盐济楚”,海盐运入湖北受阻,湖北、湖南的食盐大量依靠川盐接济。
川鄂古盐道分布线路,总体上呈“四横一纵”的格局。“四横”即长江线、汉水线、清江线和酉水线,“一纵”即由万县(万州)、奉节等长江盐运码头出发,经陆路翻越大山到湖北恩施,并辐射到湖南凤凰等地。长江线,是川盐入鄂的最主要的运道,自贡、键为的盐运至沪州,由沪州进长江经江津、朝天门、涪陵、丰都、奉节、巫山沿川江顺流而至湖北的巴东、称归、宜昌、沙市;忠县、云阳、奉节的食盐直接顺长江运往湖北腹地;巫溪的食盐经大宁河运至巫山后进入长江,再顺江进入湖北销区。汉水线,巫溪、云阳的食盐陆运至竹溪、竹山后再由堵河转运至汉水,由汉水向郧阳、襄樊、荆门运至武汉。清江线,自贡、忠县的井盐水运至石柱西沱,陆运至恩施,由恩施经清江水运至景阳、水布娅再至长阳、宜昌。酉水线,酉阳、秀山、彭水方向的食盐经利川忠路到咸丰再至来凤,其中一条支线沿酉水进入湖南洞庭湖流域;另一条支线向东经宣恩、鹤峰,再经渔洋河由宜都入长江,进入湖北江汉平原。“一纵”是万州、云阳、巫山、奉节、石柱等方向的食盐在水码头起岸巫山、奉节、石柱等方向的食盐在水码头起岸后,翻越七耀山,运至利川、恩施、宣恩、咸丰及来凤等地。此外,运往竹溪、竹山的川盐则进一步转运至陕西安康、镇坪等地。
2.2川鄂古盐道历史文化景观廊道空间的修复目的和意义
研究所指文化景观(culture landscape)是指与历史事件、活动或人有关或具有其他文化或审美价值的地理区域,包括文化和自然资源以及其中的野生动植物或家畜。这类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景观是国家公园系统中一种重要的资源类型,是反映国家历史以及历史悠久的真实性的重要场所,显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