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片区旧城更新设计文献综述

 2022-06-14 22:29:40

文献综述

——北京天坛片区旧城更新设计

0 前言

1998年,北京皇家祭坛——天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天坛申遗材料提交的遗产区没有涵盖天坛完整的坛域范围,中国政府承诺在2030年前完成天坛外坛非原有功能部分的腾退和搬迁工作。[1]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推进以及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项目的启动,天坛整体格局的保护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天坛保护规划通过天坛价值评估和遗产构成要素认定,分析影响天坛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主要问题,为实现对天坛完整历史格局及所有体现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构成要素的保护,提出规划策略与建议。

  1. 天坛历史概述

1.1天坛场地及周边历史变迁

1947年,南郊坛,在新建的北京丽正门之南,为明初重要祭坛。其时皇天后土合祀,称“天地坛”。天地坛之西为山川坛,祀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钟山、天寿山,以及京畿山川、四季月将、都城隍等神祇。山川坛内又有先农坛,为明帝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1845年,南郊水网密布,绿地密集,场地原先自然条件良好。1875年,天坛外围绿地范围有做调整,仍保持郊野风貌。1900年,绿地逐渐被侵占,周围河湖水系仍沿呈历史格局。1975年,河道整改,南三外坛被侵占,大致上形成现状格局。

由此历史沿革可看出北京城市核心区南侧绿化条件环境本身良好,有先天历史地理优势,天坛南三外区的绿化景观提升对城中心南侧景观慢行系统的连接提升及城市生态修复起到重要作用。

1.2天坛的历史价值

光绪末时,“凡祭三等:圜丘、方泽、祈谷、太庙、社稷、先师为大祀,天神、地祇、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农、先蚕为中祀,天坛为天子亲祭坛庙建筑及祭祀象征着君权神授的合法性蕴含着和谐、敬天、尊祖、重农、崇尚自然等思想观念,明清坛庙建筑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文化理念,都堪称是北京城市建设中的点睛之作。坛庙建筑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彰显出北京城的世界性。1998年天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宇宙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