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文献综述

 2022-06-16 21:29:44

文献综述

1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研究概况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造园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 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等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以此来追求其深远的意境。

苏州古典园林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其源于春秋,兴于盛唐,盛于明清,完臻于当代,特别是明清两朝,造园活动盛极一时,大小官僚、文人雅士争相造园,形成风尚。苏州古典园林虽规模较小,但其凭借淡雅朴素、精致秀雅的特点,以及独特的造园风格和高度的艺术魅力,是江南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批典范,因此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称,它不仅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世界园林史上也有着独特风格[1]。苏州古典园林在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自然山水园林发展到写意山水园林,其大大小小的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产生于苏州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巧妙地运用了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山林”、“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民族特色和水平,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过去苏州古典园林对花木种类的选用,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艺术标准,以及园主们的喜好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古人对于花木喜爱近玩细赏,因而比较重视选用枝叶扶疏、体态潇洒、色香清雅的花木,对树木的选择常以“古”、“奇”、“雅”为原则,选用兼顾形神之美的植株来进行配置。植物文化在花木种类选择上也有许多反映,例如古时庭园常以桂树、玉兰、牡丹和海棠一同配植,谐音“玉堂富贵”,以表达园主的美好愿望等。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植物被用于园林造景。相关花木的配植主要根据园景需要,并且结合具体生产实践经验,在设计建造过程中不断丰富树木种类,以达到美化园景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2]。正是这样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修缮改造,精益求精,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闻名于世界的苏州古典园林。

1.1国内园林植物配置研究概况

中国古代对于园林植物配置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的有关花谱、艺花一类书籍。明代的《群芳谱》大多从园艺角度介绍植物的生态特性、栽植方法和位置,而后计成的《园冶》和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均提到了植物配置的概念,清代的《广群芳谱》、《花镜》中有较详细的说明。许多植物配置的描绘都存在于文人诗词绘画和文学作品当中,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园林植物景观的视觉美和象征美,但是内容大多分散。

近现代以来,有非常多学者对园林植物配置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苏雪痕提出: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李淑凤提出:植物配置就是利用植物材料结合造园的其他题材,按照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成小同的园林空间,创建各式的园林景色以满足人们游憩观赏的需要。随着北京市开始了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从绿量的角度分析了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且对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种植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园林植物配置在科学性方面的发展[3]

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更加关注人居环境质量,在相关建筑设计时更加考虑植物搭配与环保问题,在植物配置上大多遵循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原则,从而在现代建设中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