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 街道景观设计概况
街道空间不仅承担着城市的交通功能,也曾经是人们主要的生活与交往空间。它是与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及当下市民文化的重要载体。街道空间还体现着城市的特色与活力,影响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城市街旁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园的补充。它联系了城市中各种类型的公共空间,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绿色基础,同时它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城市提供了途径和媒介,并能反映城市的特色风貌和文明程度。
1.1 国外街道景观设计研究概况
国外城市街景设计经历3次转型:
1)从视觉到开发,奥斯曼(Haussmann)在1858年启动了巴黎改造工程,对城市重要节点进行连接,设计了香榭丽舍大道等世界上第一批城市景观大道;
2)效率取胜,交通量和车辆运行能力成为街道设计的基础,道路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
3)共享街道消费主义、街道平权运动、慢行交通和步行交通的回归,共同推动了街景设计的第三次转型。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道:“当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因此,城市街景设计对城市环境的美化、城市生活的体验以及城市形象的展示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全球性的“去汽车化”变革运动。人们对街景的需求逐渐向慢行交通和步行交通回归。以步行适宜性这个衡量区域适合步行程度的指标为例,人们愿意为步行适应性高的邻里单元支付更高的房屋费用。荷兰首先提出设计生活式的街道,随后英国的生活式街区、美国的完整街道,以及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共享街区等街景设计相继出现,欧美各国在同一时期兴起了街道变革运动,综合考虑街道重构对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选择可持续的街道重建方案。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