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摘要:为了更好的对基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偏向性的城市景观进行研究,需要明白景观评价体系的相关内容,从中学习进行植物景观的偏向性研究的方法。文章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了解景观体系的发展过程和目前对于植物景观体系研究的内容。大量搜集相关资料,查找有关植物景观偏向性的研究。通过文章初步认清研究植物景观偏向性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景观体系;景观偏向性;植物景观
引言
目前,城市园林的建设已在各城市中全面开展,城市园林已成为游人休憩、娱乐以及保健锻炼的主要场所。植物作为城市园林的主要造景因素,与人的生命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公园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已经成为各国造园的发展趋势。而且,随着城市园林的功能性不断增加,园林植物景观在未来必定也会更加丰富,植物景观营造会更加注重细节及不同人群的需求。其中,人性化是植物景观营造的最重要特点,由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审美观念和需求有所不同,因而如何建设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需求的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国外的相关研究
景观偏向性的研究是基于景观评价体系的发展,国外很早就对景观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从二战结束开始,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了景观评价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景观评价体系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案用于对景观进行评价。在20世纪60、70年代,对于景观评价的层次主要停留在于审美的层面上,注重的是景观的美学价值和景观之间的对比价值;80年代中后期,开始将景观特质进行清楚划分,体现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90年代,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景观特点在整体景观中的价值。随着理论知识的发展,欧美国家开始更多的综合的加入新的标准和元素进行景观评价。景观特征评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LCA)可以来链接空间与景观功能,通过对景观特征进行分类、对敏感度进行数据评估分析,让决策者可以理解整体的景观以及对景观进行动态管理[1]。在2014年,Christne Tudor提出了英国景观特征评价指标环, 其中包括自然、文化与社会、感知与美学3个体系[6]。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分析方法和技术软件也开始应用于景观评价的分析,如GIS、3D成像技术、航拍等。
国外对景观偏向性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方面进行研究。Applet等人在1975年,就基于景观感知的理论来研究景观与人的关系[3]。2002年,Sampei Yamashita调查研究儿童和成人对城市水景观环境的认知,通过比较两类人群对水景观环境的感知和评价,最后得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评价时,他们对景观的偏向性是不同的[4],因此他们对景观的要求也不尽相同。Linda R. Klein等人在2015年要求居民对景观进行了7点双极分类评分,选项从“非常高”到“非常低”不等,使用卡方分析和列联表分析来检验总体评级分布对景观情景的依赖性,采用序贯logistic回归方法比较了不同景观情景下的评分分布差异,并与零分假设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了居民对于缓冲植被设计的偏向性特点[5]。2016年Zahra Nazemi Rafi等人在Mashhad植物园进行人们对植物的偏向性,以及对形成这些偏向性因素的研究,考察了受访者对植物组合、覆盖类型和不同景观种植设计等景观因素的偏向性。对数据进行整理后,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景观属性对总体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们非常注重花卉的种植设计,而且在女性当中最受欢迎;落叶灌木和常绿灌木的混合设计是人们认为最有价值的设计;年龄和教育程度则对偏向性没有显著的影响[6]。
目前,国外景观偏向性研究更多是基于公众的反馈情况,进而分析和改进研究对象,特别是对于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针对反馈的结果来指导城市的建设[7],而植物景观仅仅是景观偏向性研究的一个部分,很少有针对不同人群对植物景观的偏向性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