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社会感知的研究现状
1.1 国外社会感知研究现状
近年来,“大数据”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已经渗透到了全球范围内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在Schouml;nberger等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的大变革》中指出,信息时代的“大数据”,正在开启着时代转型,即将带给生活、工作与思维一次重大的变革[1]。
早在1992年,Goldman提出了学习者所具备的三种感知:社会感知、任务感知、概念感知[2]。但尚停留在协作学习领域的研究,没有进入计算机应用领域, 也尚未有关于感知模型的实际应用。
2005年,美国MIT科学家Alex Pentland发表了Socially Aware Computation,首次提及社会感知计算,使之真正成为独立的研究主题[3] 。社会感知计算 (Socially Aware Computing) 是通过人类生活空间日益部署的大规模多种类传感设备, 实时感知识别社会个体的行为, 分析挖掘群体社会交互特征和规律, 辅助个体社会行为, 支持社群的互动、沟通和协作。“大数据”自此便有了自己的计算方式和研究方法。
在2008年发表的文章中,Joachim Kimmerle等表示社会感知包括两层涵义,首先是感知现实世界,然后觉察并作出相应反应。感知可分为环境感知和群体感知,前者是对周围物质环境的认知,后者是对社会环境的认知[4]。之后,2009年,Alex Pentland和哈佛科学家David Lazer等在美国科学杂志 (Science) 上阐述了通过收集和分析海量现实生活数据流理解个体、组织和社会,真正实现了将社会感知计算的思路投入到了实践分析之中,不过更侧重于计算和分析[5]。但现在我们普遍认为,对于社会感知计算来讲,其核心不在于“数据的计算”,而在于“感知”二字,这个“感知”包括两层涵义,首先是感知现实世界 (Sensing) , 然后是觉察并做出响应 (Aware)[6] 。
直至2015年,社会感知(Social Sensing/Socially Aware)的概念及研究框架终于在《Social sensing:A new approach tounder standing our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s.》中由Liu等提出,他们还指出社会感知是指借助于各类海量时空数据研究人类时空间行为特征,进而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分布、联系及过程的理论和方法[7]。
直至当前,国外大多运用社会感知计算(Socially Aware Computing)来增强社交网络、健康卫生,和运用于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侧重于更大范围的计算和数据汇总,更多地将社会感知运用于社会科学与社会服务方面[8.9.10]。而关于游憩、旅行、观光等方向上的运用仍在探索和发展中。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