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楸属复叶组部分物种花粉形态特征研究文献综述

 2022-04-08 22:56:29

花楸属复叶组部分物种花粉形态特征研究

1 研究背景

1.1花楸属概况

花楸属(Sorbus L.),属蔷薇科苹果亚科,为灌木或高大乔木,其花顶生,复伞房花序,小型梨果,果实成熟时呈红色或白色[1]。全世界花楸属植物约有80余种,分布在温带地区的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多分布在北温带地区。中国大约产50种,主要分布在华南、西南等地,内蒙古草原地带也有少量分布[2]。也有学者认为全世界花楸属植物超过100种之多,中国有67种[3]

花楸属下分三组:冠萼组、落萼组、复叶组。冠萼组和落萼组均为单叶,在果实萼片是否宿存上有明显差别。冠萼组下分康藏系(Ser. Thibeticae Yu)、大果系(Ser. Megalocarpae Yu);落萼组分直脉系(Ser. Alnifoliae Yu)、曲脉系(Ser. Thomsonianae Yu)、褐毛系(Ser. Ferrugineae Yu)、白毛系(Ser. Folgnerianae Yu);花楸属复叶组以羽状复叶为特征,我国共31种,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西藏三省,下分八个系,含:两色系(Ser. Discolores Yu)、多对系(Ser. Multijugae Yu)、卷边系(Ser. Insignes Yu)、百华系(Ser. Pohuashanenses Yu)、西南系(Ser. Rehderianae Yu)、矮生系(Ser. Reductae Yu)、梯叶系(Ser. Scalares Yu)、天山系(Ser. Tianschanicae Kom.)[2]。明确花楸属不同种间花粉形态特征,能够为该属不同种之间植物的亲缘关系、系统分类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1.2花粉形态的研究历史

自1944年英国人海德Hyde和威廉姆斯Williams提出孢粉学“Palynology”后,孢粉学成为一个专门研究植物花粉和孢子的学科。随着虎克的复式显微镜的发明,Malpighi和Gerw第一次在显微镜下观察了花粉的形态,但由于当时显微镜技术不够先进,对花粉形态的描述仅仅存于表面——花粉的外形和颜色。之后,Sprengel最早识别出了花粉的外壁纹饰特征以及萌发孔,欧洲植物学家开展了相关的花粉形态绘图和描述工作。十九世纪初期,Hugo von Mobl等人根据花粉的孔沟位置及数量、外壁的层次,将花粉进行了分类,被子植物花粉形态研究取得了新一步的进展。

20世纪后,花粉形态特征的意义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决定属、种等分类单元和其亲缘关系的研究中发挥出很大的作用。1952年,孢粉学家Erdtman G研究了花粉形态与植物分类之间的关系,《花粉形态和植物分类》一书,为现代孢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4]。20世纪中期,相关著作《花粉学概论》、《花粉分析》以及Erdtman G整理的《孢粉学手册》成了后来孢粉形态鉴定参考的经典书籍。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投射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花粉形态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1965年,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Thomhill观察了花粉形态特征[5];1967年,Flynn和Roeley第一次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并描述了花粉形态[6]。电子显微镜的问世,促进了学者在花粉形态研究上更进一步观察其花粉壁结构。

孢粉学研究在我国相对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孢粉学实验室才建成,我国的孢粉学研究才由此开始。1960年,由王伏雄等人编写的《中国植物花粉形态》出版,是我国孢粉学方面的第一部巨著[7]。之后,我国学者编写的《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中国热带亚热带被子植物花粉形态》以及《孢子花粉分析》等相继问世,巨大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孢粉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对孢粉形态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显著,如《内蒙古草地现代植物花粉形态》,《干旱半干旱区花粉形态》,还有《中国常见栽培植物花粉形态——地层中寻找人类痕迹之借鉴》、《中国实用花粉》等著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