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改良剂对滨海盐土降盐及培肥效果研究文献综述

 2022-04-10 22:27:39

盐碱土是对于各种盐化土、碱化土的总称,是因为土壤含盐量超标而致使植物在上面无法正常生长的土地,一般与自然气候条件和人类的活动有关,这类土壤部分分布于我国滨海地区,滨海盐碱地是直接或间接受海潮或海水影响的地区,主要为次生盐碱土。我国有辽阔的海域,由北到南分别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有丰富的滩涂资源,现在约有盐滩面积2.2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和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可生产各种食品和药物,构建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化。当今社会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工程项目的增加,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人类面临异常严峻的生存空间压力,我国临海地区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特别明显,开发并合理利用盐土资源是滨海地区获得新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近年在开发利用盐碱地方面,因为不当的治理技术或者不适宜物种的选用,造成农业上很多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急需添加N素对滨海地区土壤的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进行调整,防止土壤环境质量的恶化,提高植物的综合生产能力。N素添加可以增强土壤中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土壤微生物参与及推动土壤生化反应,是组成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重要部分,并且土壤微生物有对土壤磷素和钾素的活化作用。提高土壤中的脲酶活性可以提高土壤供氮水平与能力;提高土壤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可以提高植物对磷的吸收和供磷能力,加快土壤有机磷的矿化和分解,土壤酶活性的上升在土壤养分循环中有很大作用。可实现滨海地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国内对盐碱地的综合治理利用由起初的单项措施到农林水综合措施,由小范围的利用到大范围的综合整治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农业生物措施改良为主,例如施用有机肥来改善作物的营养状况,增加施用磷肥、钾肥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盐能力,平田整地、消灭盐碱,深耕,种植绿肥作物,植树造林,种植耐盐的植物等。60年代主要为水改阶段,70年代至今为全面的农、林、水综合整治工作。对滨海盐碱地采用生态绿化,选择合适的抗污染能力强植物,如通过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或转基因工程获得良好的耐盐树种、耐盐作物和耐盐牧草,科学高效地配置种植结构,能够适应强盐碱土的逆境生长环境;采用原土改良方式即采用客土人工换土法,要求大量的淡水脱盐,在后面的养护过程中为了防止土壤返盐以及给植物进行补水还需要大量淡水灌溉;投加改良剂;采用开沟排水,由熊毅等人建议下的井灌井排的排水措施、冲洗、表层覆盖如铺沙等的物理措施。麦秸还田的研究表明其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量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对于土壤可溶性钾和全磷含量的增加有助,有助于土壤中钠离子、钙离子和镁离子含量的降低。生物有机肥对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有显著提高,生物有机肥和牛粪对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显著提高,化肥对于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显著降低。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对比了CK(对照,无任何改良措施)、A(暗管排盐工程)、G1(铁汉生态改良剂)、G2(禾康改良剂)、T(台田浅池水利排盐工程)、TG1(台田浅池 铁汉生态改良剂)、TG2(台田浅池 禾康改良剂),对于综合改良土壤的诸多因素的考虑,盐碱地改良与园林生态植被构建的最优选择是复合改良剂与水利排盐工程结合的综合改良措施TG1处理,TG2次之。通过常规管理、生物有机肥、农家土粪肥和玉米秸秆覆盖4个措施对关中地区典型盐碱土质量的影响的研究,实验表明对于显著降低土壤pH的是生物有机肥和腐熟牛粪的添加,对于土壤pH无显著影响但是脱盐率最高的是玉米秸秆覆盖,改良措施总体对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有提高,不同的改良措施的影响有所不同,但是较为有明显改善效果的是合理施用生物有机肥。

国外对盐碱地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主要研究范围为盐碱地的形成过程、地理分布及机理。30年代主要采用的盐碱地改良的基本理论为以水利措施为主的防渗、灌排,以萨乌缅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控制用水和草田轮作是防治的主要措施,而以柯夫达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主要的防治手段为修建排水网;巴基斯坦的管井排水措施、美国的排水与防渗措施等较为成功;二战结束以后,以盐碱地的化学改良和植物改良措施为主的理论;近年以来逐渐转向综合治理研究耕作土壤;目前国外采用了节约用水和物理化学方法、利用土壤耕作和施肥、利用土壤改良剂和使用高矿化水的应用,为提高作物耐盐力而选育抗盐能力强的品种,偏向于预报防治大型灌区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印度Tungabhadra灌溉项目作为在滚动地形下开垦水浸盐碱地的正常的地下排水系统。

资料编号:[26036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