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人狐恋”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2022-09-02 20:50:43
《lt;聊斋志异gt;中的人狐恋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上世纪80年代蒲学的大热,《聊斋志异》成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对于《聊斋志异》中占据大量篇幅的婚恋主题的小说,尤其是人狐恋,历代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从故事模式的产生发展、人物形象、作者创作动机、故事文化内涵这些角度展开。从研究切入点上看,有从单个故事出发的,也有从这一类故事出发的。相对来说,后者比前者多。研究侧重故事的情节结构、叙事特点、文化意蕴、艺术特色以及同类故事的对比。
关键词:《聊斋志异》;人狐恋;文献综述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自清代问世至今,三百多年来一直有学者对其进行专门研究。不仅成果丰硕,而且研究的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们的研究更深入,也更注重对故事思想内核的研究。对于《聊斋志异》中人狐相恋故事的研究,部分学者从单篇故事出发,侧重研究人狐恋中的狐女形象,往往从她们身上的某一特质入手,分析其本身的艺术形象兼探讨她们的言行举止所反映的文化精神蕴涵。还有部分学者从整体出发,侧重研究人狐恋故事的模式,包括其产生与发展、类型与特征。尤其是人狐恋故事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文本中,被创作出不同的形象。自汉魏六朝以来,人狐恋的故事模式以及其中的狐意象都发生了极大地改变。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搜索中国知网,查阅关于人狐恋、《聊斋志异》、蒲松龄等研究的书籍及论文,由纵向研究到横向比较,经过理解、整理、分析、成文,以进一步了解《聊斋志异》中人狐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有关人狐恋故事模式的研究综述
(一)人狐恋故事的产生与发展
人狐恋在《聊斋志异》的书写以前,已经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中发展了一千多年。作为一种特殊的婚恋故事类型,它不是创作者凭空捏造的。多数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大禹娶涂山氏是人狐恋故事的先河。《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中记载: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lsquo;绥绥白狐,九尾庬庬,我家嘉夷,来宾来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rsquo;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