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3167字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数量为2.69亿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约占总量的70%。这一人群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的身份却仍旧使他们处于尴尬的地位,特别是新一代农民工们。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新一代农民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越来越城市化,他们的教育水平、综合素养也比上一代高,所以他们期望能在城市中找到工作,在城市安家落户,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而不是像父辈那样回归农村生活。但由于各种因素,最终仍无法被城市所接纳,因此他们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寻找调适的途径,并产生比第一代农民工更深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这种情感上的冲突,往往使其拒绝与城市的接触,产生内卷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不利于农民工自身权利的维护,阻碍了政策的实施。同时,这种现象也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心发展,增加了社会中越轨行为的风险。因此,为了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发展,早日实现中国梦,缓解新生代农民工内卷化现象也应尽快提上日程。本文将根据就业、社会交往、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农民工社会交往的内卷化倾向,再结合以往的研究结论讨论新生代农民工内卷化现象的表现内容、产生的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提供一些参考方法。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王春光在2001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他当时以年龄、教育特征、务农经历、外出动机四个方面将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区别。并在2003年修正概念,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年龄在25岁以下,在上世纪90年代后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他们与老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显著差别;二是他们不是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因为他们不是第一代流动人口在外出过程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属于介于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的过渡性农村流动人口。[1]本次研究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78年及以后出生,持有农村户籍(或曾经是)并且是全日制专科学历及以下的城市打工者(已持续工作6个月以上)。
内卷化(involution),英文原意为内卷、内缠、纠缠不清的事物,以及退化复旧等。内卷化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首先提出来的。他的内卷化概念是指一种文化模式达到某种最终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自己转变到新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即系统在外部扩张条件受到严格约束的条件下,内部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的过程。[2]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卷化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土地情结较弱,逐渐丧失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技能,扎根城市意愿较强烈,但又不被城市接受,他们既不像农村人,也不像城市人,所以聚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并在内部不断复杂精细化的过程。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转型与体制变革,上世纪80年代
之后,户籍制度开始松动,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城市中务工、经商,形成所谓民工潮。[3]而学者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尤其是2010年发生的富士康跳楼事件,更是将农民工问题带入人们的视线中。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重要构成部分,相关问题也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关注,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困境、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特征、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等。本文则通过新生代农民工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探讨其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内卷化现象。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内卷化的表现,有学者进行了以下的研究。李鑫健、郑慧将新生代农民工内卷化的表现分为人际交往、社会认同、情感支持三个方面。[4]刘丽将内卷化表现归为社会交往的内卷化、社会流动的内卷化、社会认同的内卷化三类。[5]
也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就业途径和就业领域内卷化、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内卷化、娱乐休闲和文化生活内卷化、民主生活和政治参与内卷化。[6]不论如何分类,内卷化现象都出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各个方面,他们更愿意与自己经历相同的同伴交往,择偶方面也更倾向于选择同乡人,他们也没有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只能向内部伙伴寻求心理安慰和感情寄托。
关于内卷化的原因,学者们也进行了许多宝贵的理论探讨。首先,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农民工向城市迁移就业的制度性因素。[7]制度排斥是社会排斥的重要方面,正是由于这种制度性排斥的长期存在,使得农民陷入了弱势境地。[8]其次,农民工自身的制约因素对其内卷化行为存在重要影响,包括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因素、经济情况、社会交往、心理因素、家庭情况等。[9]有学者也从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进行详细剖析,但综合来讲,对新生代农民工内卷化原因的分析大体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宏观制度方面,如户籍制度、社会保制度等;另一方面是微观个人方面,如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