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2021-09-25 01:33:34

全文总字数:2839字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到城镇。但是,由于户籍制度以及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农村劳动力外出寻求就业机会,却不能同时实现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变。城镇农民工身份决定的生存状态以及城乡对立的二元教育的延续让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及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的现状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极不协调,与城市的市场经济发展相比,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落后了许多。目前我国最贫穷落后的依然是农村和农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三农问题既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更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的和深层次的原因之一。

为此,本研究试图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三农问题这一宏观背景入手,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家庭责任、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扮演的作用、社会政府的宏观层面和政策层面来关注非农化转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级政府为了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走向城镇打工、就业。从198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的颁布开始,打开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大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规模越来越大,于是逐渐产生了农民工阶层和农民工问题。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必然带来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子女。然而由于我国长期执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工无法与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地位,一般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大部分农民工无力把子女带进打工的城市生活、学习,虽然一部分城市公办学校以及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接受了部分随父母进城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接受教育,但是,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把子女留在农村家乡,从而催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

 对当今学术界在定义留守儿童方面存在的年龄区间、地域范围、父母外出情况及原因、留守时间等分歧做出了梳理和评析。认为应将留守儿童界定为不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