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个体与异性恋个体的家庭环境及成长经历特征研究文献综述

 2022-01-23 21:20:04

全文总字数:3417字

性少数群体的成长环境及成长经历的特征研究

郭超150707105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目的:
  3. 通过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性少数群体的成长环境及成长经历,并且较深入分析性少数群体成长环境及成长经历的特征。
  4. 重点探测性少数群体中同性恋群体的成长环境及其成长经历,并扩充性少数群体的家庭教养方式方面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5. 初步探究同性恋群体与异性恋群体在成长环境及成长经历上的差异与相似性。
  6. 研究意义:

在人类的历史中,同性恋现象一直存在着,然而人们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在各个时期各个社会各个国家却各不相同,有赞同、有反对、也有默许。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同性恋的合理性以及道德性还处于不断的争论当中。然而,时代发展了,人们对于同性恋的认识也应有所发展。按照金赛对美国同性恋者数量的统计和怀特姆关于各个社会和各类文化中同性恋者所占比例均十分接近并保持稳定的权威说法,可以推测,同性恋者在我们的社会中也当占到成年人口的3%至4%,约为3600万至4800万。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其身心健康以及发展动态都成为社会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为了更好地认识以及接纳这一群体,我们必须先对其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而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本研究着眼于同性恋群体的成长环境及成长经历,通过问卷、量表等定量研究方法和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搜集同性恋群体的成长环境及成长经历的内容,并将其与异性恋群体进行比较,旨在了解性少数群体的成长环境及成长经历特征,为更好地理解与接纳同性恋群体奠定基础。

  1. 国内外关于同性恋研究的概况

(一)国外关于同性恋研究的概况:

国外关于同性恋的研究要远早于国内,其研究内容非常丰富。就其发展阶段而言,可大致将研究轨迹划分为罪行化、病理化和正常化三个阶段。

早在古希腊时期,欣赏、崇尚男性美是一种表现男子气概的一种方式,古罗马对于男同性恋的态度也是比较宽容,古希腊古罗马社会可谓是对同性恋文化持包容态度的顶峰。然而,随着基督教的兴起,西方社会对于同性恋的宽容开始急转直下。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础,《圣经》中的生殖崇拜在本质上与同性恋背道而驰,这也是基督教反对同性恋的根本原因,其造成的影响延续至今。基于此,西方中世纪社会对于整个同性恋群体的态度是极端仇视和冷酷对待。各种罪名会强加到同性恋群体身上,给他们贴上罪行的标签用来抵制和歧视。

从19世纪中期开始,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领域内开始有人对同性恋群体产生了研究兴趣。在1849年,瑞士医生米吉亚针对一例恋尸案的分析,发表了第一篇有关性变态的医学论文,其中明确地指出:同性恋是一种生理缺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在其发表的《性心理疾病》当中,提出了性别倒错的概念用来专指同性恋群体,性别倒错是一种疾病而非犯罪。此书站在了价值中立的态度来描述同性恋群体。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可谓是很大的进步。到了20世纪初,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其指出了恋母情节是男同性恋形成的重要原因。该观点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同性恋形成的后天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