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作为江苏省内外来人口大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唯一的一座特大城市——南京以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良的产业环境以及相关广阔的就业平台成为外来青年扎根奋斗的沃土。据南京市统计局统计,截止2018年年底,南京市内的流动人口达147万,其中青年人口逾百万。青年流动人口给以南京市为代表的发达城市地区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内需,为城市发展泵入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由于流入与流出地的社会文化差异以及相关保障政策不完善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青年流动人口、发达城市地区、社会融入
【正文】
杨菊华认为在城市社会的排斥下青年流动人口难以找到认同和价值的肯定,理想难以实现。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渴求愈强烈,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也就越深,失落感就愈强烈。这些反过来也会阻碍他们的行为参与和身份认同出现“渴求-失落-退缩”的怪圈(杨菊华,2010)。而且这些青年流动人口由于年龄小、阅历浅,与老一辈流动人口相比心理承受着更多压力。他们面临着各种制度障碍和其他壁垒,长时间受压抑,又缺乏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 这可能导致较低的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是评估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个人按照自己选择的标准,对持续一定时期的生活状况总体性的认知评估(杨青松等,2015),对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入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支持指的是来自家人 、朋友或者团体组织等方面的物质或精神支持系统,对人们融入另一群体有保护作用。学者们已经对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作了相关研究,但是对青年流动人口的关注较少,更加缺乏从流入地视角探讨的研究。【1】 。
社会融入是一个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使人人能够平等、全面地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生活,以促进社会包容,最终实现社会团结的过程,也是人类发展追求的结果和目标。【2】社会融入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概念。1995年,联合国对社会融入进行了以下诠释:“社会融入指的是人们在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共同的利益、多元化、多样性、非暴力和团结的前提下共同的生活能力以及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包括社会发展所有方面和所有政策。”同时,欧盟委员指出,“社会融入是一个过程,它确保每一个人和群体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使这些处于排斥中的个人和群体可以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享受正规的社会福利。”
纵观国内外的文献,关于社会融入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方面是关于社会融入的概念。国外关于社会融入的研究多是对于移民的适应性研究,针对这一研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念,在众多流派中,“融合论”(assimilation)、“多元文化论”(pluralism multiculturalism)、“区隔融合论”(segmented assimilation)影响较大,而“社会排斥论”是学者运用最多的理论。国内关于社会融入的研究:国内学者对社会融入理论的研究主要有社会排斥理论、社会性别理论、“结构--行动”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另一方面关于社会融入维度的研究。国外关于社会融入维度的研究:米尔顿bull;戈登1964年提出“两维度”融入理论,将社会融入分为结构性融入和文化性融入两个维度。杨格bull;塔斯(2001)在戈登的二维度模型下,提出了“三维度”融入理论,将社会融入划分为结构性融入、社会文化融入和政治合法性融入,他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第3个融入维度即政治合法性融入的维度,探讨移民群体能否与当地的居民享有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方面的问题。恩泽格尔等从融入——接纳的主体双方对社会融入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在经济融入、政治融入和文化融入3个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主体社会对移民的接纳或排斥的维度,形成了“四维度”理论,是对前两种划分模型的进一步具体化,并对原有3个维度的含义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将同等的受教育权纳入政治融入,将配偶选择、犯罪行为等纳入文化融入;国内关于社会融入维度的研究:风笑天将社会融入划分为日常生活、家庭经济、生产劳动、邻里关系、社区认同等几个主要的维度,并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指标进行测量,包括邻里关系满意、住房状况满意、生活习俗适应、提高经济信心、生产劳动适应、经济收入满意、怀念原来地方、思念原来熟人;杨菊华将社会融入分为经济整合、行为适应、文化接纳和身份认同四个维度,这种划分注重从人的社会性角度进行分析,既包括显性的客观指标,即经济整合和行为适应,也包括隐形的主观指标,即文化接纳和身份认同。孙涛等参考西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过程即结构性的融入和文化性的融入,将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分为四个维度——经济融入、生活融入、政治融入和文化融入。【3】【4】
对于发达城市地区社会保障的研究,李红娟认为社会保障可以通过安全网的方式,减少个体及家庭面临的疾病、失业、破产等各种风险。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社会保障还是每个社会成员均应享有的权利,是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以及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红利与发展成果的重要路径。流动人口在流动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社会保障是他们规避各种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保障是流动人口有序流动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的现状,政府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他们解决社会保障的转移续接难题,提升其社会保障水平。我国不同地区由于区位条件、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就业环境、发展水平不同,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人口迁移流动的承受力也不同。一般而言,各个地区会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财政状况制定出模式各异、操作方式不同以及政策实施效果也不尽相同的社会保障政策。由此,流入地区不同、地区的发达程度有异,社会保障参与及缴纳状况也呈现岀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讲,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保障供给水平越高,福利待遇越好。同时,发达地区往往具有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也相应较高,一些强制性的政策措施也会提高参保水平。基本呈现出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逐次下降的特点。财政的地方分权以及福利的地方再分配,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呈现出明显的属地化特征,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社会保障的供给有别。东部地区、沿海省份经济较发达,社会保障的供给水平较高。而中西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再加上产业结构、经济体制以及政府统筹层次的影响,东部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地区。【5】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