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视角下本科毕业生毕业选择与择业焦虑的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22 12:43:01

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社工视角下本科毕业生毕业选择与择业焦虑的关系研究

  1. 对焦虑的研究

根据神经病学词典的词条解释,焦虑为一种感到害怕、恐惧、焦急不安为主的精神状态。可为生理性(呈一过性),也可为病理性(呈持续性或经常性)。[3]焦虑最初主要作为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各大心理学派都有不同角度的研究。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焦虑的产生起源于冲突,冲突又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张力;焦虑的作用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总体上来说,精神分析学派对焦虑持比较悲观的态度,提出了诸多防御机制作为解决办法。[18]相比精神分析学派较为悲观的态度,人本主义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性,认为焦虑是暂时的困境,而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可以通过激发自我力量来解决焦虑问题。行为主义学派的班杜拉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即对达到目标所需要的能力的信心。当自我感到无效能时,潜在的厌恶感刺激会让人感觉焦虑。[7]

至此,对焦虑的研究依旧处于定性研究的阶段。斯皮尔伯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是指人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暂时的焦虑状态,特质焦虑是指相对稳定的存在于人格特征中的焦虑特点。据此理论编制出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开启了定性研究焦虑的新领域。除此之外,还有SCL90量表、zung氏量表等。[6]

从以上的研究历史追溯可以看出,研究焦虑问题的可以将学生引导向更积极正面的毕业心态;众多已被证实具有高信度、高效度的焦虑量表为研究焦虑问题提供了重要工具支撑。

  1. 对择业焦虑的研究

在我国日益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焦虑心理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有许多学者的研究都涉及择业焦虑的定义探讨,从最终结论上来看,学界对择业焦虑的理解基本一致,可以这样表述:择业焦虑是在临近毕业的时期出现的一种暂时性的紧张状态,是学生在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无能力应对威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焦躁不安、忧虑恐惧、悲观消沉等。[6]

在对择业焦虑的众多研究中,对影响因素与影响方式的探索是热门方面。众多研究对于影响因素的划分角度各有不同,有的结合时代特色,从时间维度划分出传统因素和新型因素,有的从造成影响的主体角度分为个人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对原因的探索已经很详细全面。自我效能、自我概念的研究填补了内部认知因素的空白。多数学者认同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的共同刺激导致焦虑。

笔者也偏好于采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划分方式,并综合以上结论,将外部因素分解为就业市场形势、学校教育指导、家庭环境条件等支持系统,内部因素理解为个体的应对方式与自我管理水平。大多数的研究旨在探索引起焦虑的众多因素,而少有从结果回溯进行描述。本文将从毕业生最终选择结果入手,研究促成他们做出选择的主要内外原因与焦虑的关系,从中探索出缓解择业焦虑问题的办法。

  1. 对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

关于社会支持理论的研究最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当时的学者提出:社会关系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比如在个体遇到一些危机事件时,社会关系可以承担有力的防御作用和事后的抚慰支持作用。社会支持可被分为三个方面,即情感支持、实际支持和社会交往支持,不同的支持方式由不同的社会关系承担,共同构成了个体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内容。格兰维诺特将社会关系按照互相往来的紧密程度与深入程度划分,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1]强关系常常在同质性高的群体中发生,在这样的群体中,个体之间的信息基本一致,所以对个人更多的是情感支持作用;弱关系则在异质性强的群体中发生,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带来了更多信息交换的空间。[17]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关系社会”里,家庭、亲属作为强关系对个人的影响功能也存在于情感支持之外的更多方面,影响程度也比弱关系大得多。现代常用的分类方式还将社会关系分为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正式关系支持指的是国家、机关、政策的支持作用,非正式关系支持是家人、恋人、同学、朋友等人群的支持作用。[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