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学生第二语言的学习困境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文献综述

 2022-08-09 14:50:59

《哈萨克族学生第二语言的学习困境研究》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是动机模式的核心部分,要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般说来,学习困难学生经常遇到的是学习失败、成绩不佳,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因而自信心不足,甚至丧失了自信心。在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学习困难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关键词:学习困境学生; 教育干预; 教师;自信

一、文献综述

国外柯克与葛拉格1983年在《非弱智学习困境学生的成因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关于学习困境的新近说法,其概念内容为:学习困境是在语言或知觉、认知或动作行为等方面存在心理或神经上的异常状况。学生的学习困境问题是教育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学者们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并对该问题的分析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梳理。孟兰洲与苏春青在《学习困境学生的元认知特征分析及教育干预》中介绍道:学困生是对学习困难儿童的简称: 国内外多数调查资料显示,在校儿童学习困难的发生率为15%~20%,男女比例约为2∶1, 学习困难的概念自1962 年Samuel.Kirk 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界不少学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予以研究,对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索。目前, 学习困难的相关术语很多,如学习无能( learning disability) 、学习障碍( learning disorder)、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academic skill development disorder)、特殊学习缺陷( special learning disability)、教育障碍( educationalhandicaps) 、等等。 由此可见,学习困难现在还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研究领域: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深入探索。对学困生的界定对学习困难的界定比较困难,缺乏统一标准,目前获得最大支持的是由美国学习不良全国联合委员会NJCLD于1988 年提出并在1990 修订的定义,“学习困难是用以描述异质障碍群体的概念性术语, 障碍主要表现为在获取和使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上的明显困难。这些障碍源于个体内部,可能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引起,并可能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存在。”此概念界定尽管相对于其他理论的解释较为全面,但仍然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在教学实际中缺乏可操作性,量化指标不够具体和明确,很难达到较为理想效果。

因而,人们在现实中往往采用“智力———成就差异”作为诊断学习困难的标准, 即学生学业成绩明显低于其智力水平,来作为诊断学习困难儿童的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国内多采用4 个标准来判定学生是否是学困生:( 1) 主课平均成绩在全班末位10%以内;( 2) 经教师综合评定存在“学习困难”;( 3) 智商在90 以上;( 4) 无明显躯体或精神疾病, 如果一个学生具有上述4 条,就可诊断为需要教育补救的学困生。 而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学习差、成绩不好的学生或教师认为的差生等,如果不完全满足上述条件,就不能随意地定为学困生。学习困境学生的元认知知识比较缺乏,这就导致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识,也不能准确的分辨出学习任务的难度,此外,学习困境学生往往还缺乏对各种学习策略的了解,他们不了解各种策略的适用条件,不能明确到底采用哪一种策略可以使学习更容易,更不会由此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周全的学习计划。另外,由于在学习活动中承受过多的失败,导致其学习自信心不足,具有低效能感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感到急躁、焦虑和没兴趣,不能体验积极、愉悦的学习情绪。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最终导致学生的长期学业成绩不良,学习状态不佳。

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澳大利亚的安德鲁斯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种归

因实验:他们把研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难度的拼板任务,之后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分别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等,最后再做“知觉推理测验”,以了解不归因与完成任务坚持性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中没有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而在行为上又缺乏坚持性的42名学生抽出再进行归因训练,并给予社会强化。如此训练60次,42名学生明显地更多地作出了努力归因,而且行为的坚持性也显著增强。归因倾向是人的一种社会认知,它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个人把成功归之于自己的努力,就会感到自豪;反之,如果—个人把失败归之于自己的无能为力,则会感到灰心。一般说来,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把学习成绩不佳归之于外部因素或不可控因素,归之于自己无能为力,如学习条件不好、教师教学水平低下、学习难度太大等,因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归因训练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成败情景中的归因障碍而设计的一种干预计划。归因训练的常用方法有三种,即团体发展法、强化矫正法和观察学习法。团体训练法就是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归因训练,其基本要求是:由3- 5名学习困难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名教师或学习优秀的学生干部具体指导,在全面了解和掌握他们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组织他们分析和讨论学习问题,进而引导他们对学习成败做出正确的归因。这种方法在中小学生普遍适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