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蹲”婚姻的特点、原因与功能分析
——以桐乡市为例
摘要: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多,一种新的婚居模式开始在部分地区兴起,我的家乡桐乡便是一处。这种婚居模式既不同于“从夫居”也与“从妻居”有差别。社会学者对它有各种称谓:“两头走”、“两头住”、“双独双栖”等等。在结和桐乡居民当地对其定义后本文称它为“两头蹲”。“两头蹲”即男女结婚时由男女双方父母共同出资购买婚房;男方不出礼金,女方不办嫁妆,两边都办喜事,孩子要生两个,使用双方的姓氏组合或者婚前决定生男随父亲姓,生女随母亲姓。或者生男随母亲姓,生女随父亲姓。双方共同赡养双方的老人的这么一种形式。本文主要从“两头蹲”婚姻模式的特点、产生原因和功能分析入手,旨在对“两头蹲”的婚姻模式有更好的了解。
关键词:两头蹲;男女平等;正功能;负功能;潜功能
一、文献综述
李永萍、慈勤英在“两头走”:一种流动性婚居模式及其隐忧——基于对江汉平原J村的考察论文中写道进入21世纪以来,一种新的婚居模式开始在部分农村兴起,这种婚居模式既不同于“从夫居”也与“从妻居”有差别。农民对之有各种称谓,如“两头走”、“两头住”、“两来两往”等。而李永萍、慈勤英称它为“两头走”。2014年经过这两位学者在江汉平原J村调研发现,“两头走”近十年来在该村逐渐兴起,并逐渐成为农民的普遍选择。他们主要采取了定性研究方法,在全面了解村庄整体情况后,对“两头走”的产生及其带来的隐忧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文中,她们研究了“两头走”的特点,包括“两头”居住、“两头”养老、“两头”形成的主干家庭。“两头走”的特点即男女在结婚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在男女双方自由定居的现象。当地农民对“两头走”的理解是:男不娶、女不嫁,不要彩礼和嫁妆,两边都要养老,两边都有新房,生了孩子两边都要摆酒席,两边的人情都要参与和维系。同时他们又研究了“两头走”的可能性因素: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障的局限、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并指出“两头走”也存在着养老保障不确定、子代家庭生存压力增加、代际权力重心进一步下移等的影响。由上可知,“两头走”这种婚姻形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隐忧。两位学者最后还指出了一些让人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问题如:“两头走”使得农村社会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大,双方父母的财产如何处理?和“两头走”的年轻夫妻其后代将如何选择?这些问题都还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杜鹃在农村“双独双栖”婚居现象研究——以X县三个村为例中指出“双独双栖”婚居,指的是结婚后独生子女男女双方不在娘家与公婆任何一家作永久性居住,而是有选择性的在两边来回居住的现象。杜鹃认为“双独双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此种婚姻模式受到地域性限制、此种婚姻模式具有强大的灵活性婚后居住地点不固定、此种婚姻模式可降低婚姻成本。同时她分析了功能主义视角下“双独双栖”的现象。她认为“双独双栖”现象的成因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社会养老保障不健全、男女平等思想观念的发展。并对如何走出“双独双栖”折射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困境提出了三点建设性意见:一是政府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是针对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状况,政府需扩大奖扶范围,加强奖扶力度,逐步提高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能力;三是政府可拓展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基地的建设。“双独双栖”婚居虽然能在一定范围改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所面临的婚姻状况,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这就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形成合力,达成共识,才能更好的建设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保障事业。
班涛在年轻夫妇“两头走”——乡村家庭权力结构变迁的新现象中指出,“两头走”婚居模式的社会基础有以下三点:一绝大部分农村秉持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二年轻夫妇中德女方父母对养老的现实考虑;三年轻女性对个体私人自由权利的考量。班涛认为“两头走”模式下的家庭权力结构趋于平等型。当前中国农村正经历大变局,家庭层面也相应的经历着转型。婚居模式由从父居向两头走的变迁形塑了不同的家庭权力结构,推动了家庭权力结构由主持型向平等型的转变。
王会、狄金华在“两头走”双独子女婚后家庭居住的新模式中写到在乡西农村调查时,发现当地农村近几年正在悄然出现一种新的家庭居住模式,尤其在“双独”新婚家庭中较为普遍。被称为“两头走”。文中写到“两头走”有以下几个特点:以“两头”居住为形式;以兼顾双方老人为根本;以“双独”家庭为主体;以男女平等思想为核心。并认为“两头走”产生的社会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养老保障制度的严重缺失;二土地制度促进“两头走”居住模式;三男女平等思想的根基效应。以及“两头走”带来的社会影响:对传统养老及居住模式的补充与挑战;家庭内部关系的调整与重构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