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title}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互联网与社会化 已有研究中,对于互联网与个人社会化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解释。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个人社会化的实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身心条件、社会条件以及人与社会交往条件。将互联网使用与个人社会化相连结,胡佳炜(2018)对于网络社会化给出的解释是:网络社会化是指受众在网络社会环境中形成适应于网络社会的人格,掌握网络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而其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文化、教育、人际交往和网络媒体等。 在互联网对于个人社会化的影响上,也涵盖了积极和消极两面。积极层面上,互联网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化实践环境,其传播的科技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有助于社会成员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现实”环境,有助于培养能胜任多种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王晓春,1999)。而消极层面上,互联网的隐蔽环境给人们提供了逾越社会规范的机会空间,失范行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肆意释放心理压力、愤懑等消极情绪,促使网络空间的污浊化,进而影响的现实生活(卢震宇,2009)。 2.老年人互联网使用 在现有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对于老年人使用网络的需求分析、影响因素以及上网行为分析的研究较多。方宗建(2016)概括老年人通过网络的使用存在的三种期望状态:自我期望、家庭期望、社会期望。谢立黎(2014)提出,老年人使用网络的意愿会受到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大因素的影响,但由于个性、过去经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老人使用网络的意愿受三类因素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其中,使用态度会受到感知易学性、感知有用性、信任度和对网络恐惧的影响;感受到的主观规范主要来自子女、孙子女、同辈群体;知觉行为控制感主要受到自我效能、感知的控制力、过去经验、社会支持和网站设计的影响。陈锐、王天(2010)则分析得出,老年人使用网络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媒介生态以及个人动机。其上网特征主要有:上网的态度比较严肃认真、网络社区忠诚度和黏合度高、乐于通过分享经验实现自我价值、学习能力下降要求内容简单化。季尚尚(2009)通过对北京地区的调查指出,我国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更偏向信息的接触而非仅仅是娱乐层面。 互联网的使用对于老年人来说,同样存在两面性。国外学者研究指出,互联网使用对健康和福祉的普遍积极影响(Heo等,2015;Lam and Lam,2009;Seifert 等,2017)。其次是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中老年生活具有积极影响,其改变中老年人生活方式、改善中老年人交往模式、满足中老年人心理需求(张玲,陈晴,2018)。再者,互联网使用以提升老年人“智力资本”的形式帮助老年人有更多的机会开展利亲行为,缩小了代际间的信息鸿沟和观念差异,从而弥合老年人现实生活中社会网弱化问题(孟伦,2013)。使用互联网对老年人而言也存在负功能,互联网的信息传递与接收存在恶意夸大、真假难辨、外来文化渗透、信息泄露等问题,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本身处于一个学习的状态,多元化的信息很容易削弱其辨别力,从而出现误信谣言并加以传播的现象(钱瑜,2017)。因而,在研究互联网使用与继续社会化之间关系时,需关注到正反两面,进而深挖其解决路径。 3.老年人继续社会化 当前研究关注老年人继续社会化问题的重点,在于如何提高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质量上。段世江、张辉(2008)认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其所进行的社会参与息息相关。且社会参与是认可和重视老年人积极作用的重要体现,既关注老年人需求的满足,又关注老年人在满足自身需求过程中社会价值的体现,即微观层面上的资源分享和宏观层面上的共建共享。因而与社会参与相关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关系网络、参与社会活动频率、沟通交流渠道、心理健康等(谢人和、李晓,2014)。而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则应该围绕这些影响因素展开。刘佑庭、罗学林(2006)指出,老年人继续社会化,除却环境适应、社会适应,还包括了心理调适过程。而心理调适,最关键的就是转换社会角色:由职业角色进入闲睱角色、由家庭的主体角色变为从属角色等等。 关于老年人继续社会化存在困境的探讨,首先是心理障碍问题。唐仲勋、叶南客(1991)提出,无价值感、自卑情绪、固有的心理定势使得老年人缺乏继续社会化的心理动机。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处于逐渐衰退的状态,代际隔离与家庭矛盾逐渐显露,社会地位处于弱势且具有边缘化的发展趋势,种种外部因素也阻碍了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进程(陈爱梅,黄明明,2008)。因而,本研究将基于老年人继续社会化困境问题,试图从互联网使用方面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4.虚拟社区与真实社区 虚拟社区最早的定义是1993年由H.Rheingold提出:虚拟社区是一个多人在网络上长期讨论并产生足够强的情感之后,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人际关系网的社会集合体。在现代社会下,虚拟社区则是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把身处不同时空但分享共同的兴趣或是利益的人联结在一起的虚拟生活共同体(赵捧未,2015)。 关于虚拟社区的研究,集中在其与现实社区的比较、人际互动层面、知识交流、社会参与等方面。虚拟社区成员之间存在认同感,且对虚拟社区的认同感越高,就越愿意贡献自身的知识给社区网友。且虚拟社区成员会为了发展个人的自尊与权力需要,而学习更多的知识。[4]刘瑛、杨伯溆(2003)认为,社区关系是从互动之中产生的,网上互动既能帮助成员形成自我及获得身份,同时也能保证虚拟社区的存在和正常运行。 虚拟社区如同真实的社区一样,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群体,信息获取和共享应为用户参与虚拟社区的主要动因。现如今一些新兴的虚拟社区中更为凸显的是社会性因素,逐步发展为发展成为以突显社区交友,社区情感联络,寻找志同道合的用户为主,信息获取和共享为辅的新兴虚拟社区。同时虚拟社区会使用户产生类似于真实社区中的社区感,在社区中用户之间产生了成员感、影响感、沉浸感。[5] 韩克庆(1998)提出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无所不在,这是其重要特征。在这个社会中,社会结构因为网络科技而重组,人们在网络当中通过“精神交往”由此构成新的具备“共同归属感”的社区。在信息化与老龄化并行的现代社会,网络空间可以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社会归属感,用以精神交流和慰藉。汪怀君(2005)指出,虚拟交往不同于物理空间的交往,是建立在人的符号化基础上并以符号为媒介的交往行为传统的交往受到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吕夺印(2010)指出,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在当前这个互联网社会得以并存,对人的成长起着推动作用。老年人通过网络空间交流、获取知识信息和技能,这也是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途径之一。 当前国内的研究,对网络社区、虚拟交往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年龄较小的学生、大学生等特定群体的网络交往问题,关注的重点在于网络对相应人群的身心健康、个体发展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于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研究更多。而本研究的关注重点在老年群体身上,具体研究老年人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如何通过使用互联网进行继续社会化。 5.理论框架 1976年桑德拉·鲍尔与梅尔文·德弗勒在《大众传播媒介的依赖形式》中提出了媒介系统依赖论,指出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受众系统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媒介对于受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受众需求的满足对于某一媒介的以来越强,则该媒介在社会之中越重要。当前信息社会,互联网的使用贯穿于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发展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因而互联网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功能论的角度,把互联网看作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其对于大众认识社会、形成观念、塑造行为等有很强的渗透和影响作用。 之所以将继续社会化作为老年人使用互联网与社会适应、提升晚年生活质量相关联,是因为在已有研究中,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目的大致有:浏览新闻、娱乐休闲、沟通社交以及获取社会资源(沈艺,2014)。而老年人通过互联网进行继续社会化的途径,基本涵盖在上述情况之中。特别是通过互联网获取社会资源的老年网民,获取的诸如线上线下服务、知识经验交流、网络社区等资源,能够有效地将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与现社会生活的现实空间相连接。老年人通过各种方式使用互联网,相互交流学习、接触信息、获取资源,不断满足自身社会文化参与、更新社会文化的需要,在互联网使用中推动自我的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的不断加深,有助于老年人社会关系网的扩大、知识信息技能的交流和获取、一定程度上社会支持的获得、精神慰藉与积极感受的取得、参与休闲娱乐活动的机会增多等等,从而增加老年人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的渠道,提升其社会适应速度与程度,进而达到提高老年人离退休后的生活质量水平。 |
|
四、方案(设计方案、或研究方案、研制方案)论证: 1.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是,老年人如何通过互联网的使用进行继续社会化,以及这种继续社会化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何种影响?研究过程中,对于老年网民在使用网站或软件、社交方式、文化程度、职业背景等可能表现出差异的方面,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 2.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55岁以上的老年网民,为确保样本多样性以及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在选取研究对象时应注意被访者在年龄、职业背景、教育背景、家庭、户籍是否在本地等方面,以丰富研究数据,加深对于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了解。 对于研究对象的招募,首先是在老年大学里进行。老年大学中会开设上网培训班,即拥有一定数量的使用互联网的老年网民。再者是效标抽样。设定访谈对象仅限老年网民。与不同的随机偶遇的老人加深聊天内容后,展开细致采访,并且配合好访谈对象时间安排完整的访谈与问卷填写工作。为了扩大样本量,利用研究者自己的社交网络招募老年网民,并通过同学亲友推荐等方式扩散研究信息。最后是通过已有的访谈对象,采用滚雪球的方式接触到更多的老年网民,筛选后进行访谈。 访谈地点为无锡的老年大学,以及研究者所居住的小区(无锡)内,对于其他途径招募到的研究对象,具体访谈地点另行商定。预计访谈数量为20-30人。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采用非结构性访谈的形式。对于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内容涉及其使用互联网的具体方式、使用体验、用户偏好、自身影响等相关情况,以及他们的社会参与、资源获取、生活质量水平等具体情况。 |
|
|
|
参考文献: [1]程瀛.老年人与数字鸿沟背景、现状与影响——对“老年人与互联网”的新闻报道内容的分析[J].新媒体与社会,2012(3) [2]曾毅,顾大男.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国际动态[J].中国人口科学.2002,5:59-69 [3]桂世勋.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1 [4]王希华,周华发.老年人生活质量、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相互关系[J].中国老年学.2010 , 30 (5):676-677 [5]陶国枢,刘晓玲,陈丰,吴青,张京立.北京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7 (4):197-198 [6]李建新,李嘉羽.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J].人口学刊,2012(03):004 [7]周德民,吕耀怀.虚拟社区:传统社区概念的拓展[J].湖湘论坛,2003.01.030 [8]刘丽群,宋咏梅.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的行为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01) [9]李中.用户参与虚拟社区的影响因素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安徽大学,2011 [10]王萍.新媒介使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理论界,2010(10):071 [11]司峥鸣,盖龙涛.老年群体网络媒介的消费价值与生活品质[J].当代传播,2012(02):015 [12]许肇然,胡安安,黄丽华.国内外老年人互联网使用行为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7(20):015 [13]吴欢.虚拟社区与老年网民的社会资本:对“老小孩网站”的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14]李建新.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J].人口学刊,2012(03):004 [15]刘晶.城市社区生活不能自理居家老人生活质量评估和改善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5 [16]施安.当今老年人使用新媒体的状况和趋势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20):052 [17]刘瑛,杨伯溆.互联网与虚拟社区[J].社会学研究,2003 [18]曾毅.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国际动态[J].中国人口科学,2002(05):009 [19]鲍唐成.老年人使用社交网络动因及老年社交网络前景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S8 [20]彭华民,侯莹.论虚拟社区与人际互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004 [21]陈华珊.虚拟社区是否增进社区在线参与?一个基于日常观测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案例[J].社会,2015 [22]徐小龙.虚拟社区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09):002 [23]刘丽群,宋咏梅.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的行为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01) [24]张硕.中国城市老年人新媒体使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市朝阳区的调查[J].南方人口,2013(04):008 [25] Amanda Hunsaker, and Eszter Hargittai. A review of Internet use among older adults[J].New media amp; Society, 2018, 20(10):3937-3954 [26] Zhang, Jingjing, Aging in Cyberspace: Internet Us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Older Chinese Migrants, [J], 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 2016,2(4):72-85. [27]陈雪丽.论互联网与老年人继续社会化[J].新闻界,2015:17(002) [28]徐旭.互联网对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 [29]王晓春.论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08(010) [30]孟伦.网络沟通对老年人家庭角色缺失的补偿[J].新闻界,2013:07(004) [31]刘佑庭,罗学林.老年人继续社会化与老年心理行为的调适[J].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2006.10 |
-
程瀛.老年人与数字鸿沟 背景、现状与影响——对“老年人与互联网”的新闻报道内容的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uarr;
-
图表数据来源:第23-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uarr;
-
报告内容: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5596223440183376amp;wfr=spideramp;for=pc. uarr;
-
刘丽群.宋咏梅.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的行为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01). uarr;
-
李中.用户参与虚拟社区的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1. uarr;
资料编号:[196008]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