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藏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主体性塑造–基于南京高校藏族大学生的组织研究文献综述

 2022-10-27 21:30:26
{title}{title}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民族身份认同

学界对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的双重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分析、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适应,少数民族身份认同与国家政策之间研究。关于“民族认同”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广大心理学研究者普遍接受的观点。Phinney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不但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而且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活动的行为卷入情况等。Carla等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张宝成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中认为:“认同”是建立在区分“我”和“他”的基础之上,由于区分的边界总是变动的、多元的,所以认同也是多种多样的。民族认同是动态的、多维的,且涉及自我概念的综合体,它不仅指个人对群体的归属,也指个人对群体活动的积极评价。民族认同的特点是与性别、性取向、种族地位、国籍、民族、语言、文化、信仰联系在一起的。可见身份认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场域下会有不同选择,本文的民族身份认同指面对汉族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对于不同程度的民族认同产生的影响研究中张庆林等认为民族认同产生的负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本民族认同程度高而对他民族(或主流文化)认同程度低可能会对地区和国家稳定造成威胁。二是对国家认同高而对本民族认同低则可能对个体心理不利,比如可能导致个体的自卑自怨、低自尊,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及行为适应,并得出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因素除客观身份、民族自豪感外,主要是少数民族的一些特色因素,如特殊的地域、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历史和语言文字等的结论。

此外,陳暘斌在《中国寄宿学校的维吾尔族学生:社会资本重组是为了应对民族融合》发现新疆,内蒙古自治区,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人口共存地区,传统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存在下降现象。汉语言在日常经济社会中的日益增长的使用和需求推动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汉语班级和学校。他认为面对激烈的社会变迁,中国的少数民族学生从母语教学转向汉语教学,是一种文化适应。尽管如此,张国强认为,少数民族学生不是放弃文化遗产,而是增强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意识。以南京藏族大学生群体为例,汉文化的环境和母语教学的减少下,会由此产生民族文化的危机感,会专门组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强化民族意识。张培明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心理浅谈》中提出新媒介的特点满足了他们追溯民族身份认同的需求,同时新媒介的技术条件又促进了藏族大学生进行广泛的互动交流,不断激发了这一群体的民族意识。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方式、语言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着对外界环境的种种不适应,但是这在另一方面又加剧了他们这一群体在这种环境下的凝聚力,使得少数民族学生中的老乡意识和民族意识往往大于其他群体意识。

最后谷禾在《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提出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问题本质上是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相互交织的问题,认为大众媒体对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可现实是身份认同一般存在主观产生和外界界定的区别,汉族对于少数民族的片面化认识以及少数民族敏感度低的问题,也可导致产生少数民族身份认同产生和强化的结果,大众媒体对于正确,全面塑造少数民族形象也至关重要。

大学生宗教信仰

我国学术界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宗教学等领域。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对大学生宗教观的基本问题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问的调查和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内学者和相关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方法大部分采取问卷调查实证方法,学者们一般在某几个地区或某几所高校展开问卷调查,用数据来说明和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这一现象。王文东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研究》的问卷结果中发现家人信教和传教行为是学生信仰宗教的直接原因。调查指出,绝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受家人的影响。家长的宗教信仰行为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来自家人的影响远远高于学校的老师、同学、朋友等其他人对其思想行为产生的作用。另外万明钢等人提出大学生选择宗教信仰的原因主要还是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由此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宗教信仰长期存在的心理原因。魏晓波等在《西藏高校大学生精神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证明上述观点得出藏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神灵崇拜,生命崇拜的程度明显高于汉族大学生,在神灵崇拜上女生得分显著高男生的结论且良好的精神信仰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其背后原因是因为藏族是全民信教的民族,他们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与众生相依为命的境界,人与一切生物共存共生的生活理念。在神灵崇拜上存在性别的显著差异,大致是因为女性的传统社会角色使得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并且女性的先天气质更为感性,所以女性更容易“求神拜佛”,倾向于借助神灵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吕超在《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综述》提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动机主要来自个体对人际交往空间的需求、寻求心理抚慰的需求、满足猎奇心理的需求、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四个方面。这与本文的研究假设是一致的,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现实生活中交际障碍和由此带来的困扰,宗教团体与外部社会迥然不同的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促使有的大学生对宗教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出于能真正被团体接纳的渴望而接近宗教并发现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广大信教群众,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以上研究结论,对本文有很大的启发性作用,但现实是,问卷调查大都是描述性统计分析,缺乏定性研究的深度探索,无法做到进一步的深入和细化,需要对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来进行弥补。

社会组织功能

在关于研究非正式组织的文献方面,首先学界都肯定了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必然性,在分析其功能时,研究结果大致相似。对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是霍桑实验的组织者、哈佛大学教授梅奥(Eiton Mayo)于上个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它具有以下特点:①自然或自发形成的,是没有章程和确定权利、义务的群体;②具有团体意识,维系力量来自于内部;③“核心人物”作用大;④规范是不成文的、无形的;⑤具有很强的凝聚力;⑥内部信息交流具有渠道畅通和传递快的特点。在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原因方面,国内学者孙云在《组织行为学》中,指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原因:由于个体、知识、兴趣相投者所组成,由于共同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方式所组成,由于同乡、同学、同宗等共同关系所组成,由于友情感、认同感、归宿感因素所组成。他还指出非正式组织的性质特征为:成员间交互作用的自然结果,领导者由成员默认并追随之,依靠相互间的情感维系组织,通常是性格外向者的集合体。总结近年关于非正式组织功能的文献,发现普遍具备以下积极影响:1.增进组织成员的心理和情感满足。首先,非正式组织能给予成员情感温暖和关怀,其次,非正式组织可以满足成员的友谊需要。2增强组织信息沟通及其反馈。以南京藏族大学生群体为例,作为具备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群体,对于集体的需求强于其他民族。在多民族融合的校园里,心理上更加迫切的希望表达自我,寻求存在感;还有在新的环境里,自我的民族身份认同会更强化,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会更加积极,需要集体的力量将各种资源进行集中,为进一步办好民族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同时,在一些西藏农村中出现的非正式组织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便利。如贡保扎西、琼措在《论藏族村落中的民间组织及其社会功能———以舟曲县武坪乡那下村为例》中指出具有民族身份认同和宗教信仰界定的民间组织,在村民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舟曲藏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中,为了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规范村民道德行为,进行社会治理,实现村民自治而创造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喻永庆 孟立军——30年来内地西藏班(校)办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12)

2.Phinney,J.S.,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Review of Research[J].Psychology Bulletin, 1990,108(3):499- 514.

3.Carla J,Reginald J.Racial identity,African self-conscious-

ness,and career decision making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women[J].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

ment,1998,26(1):28- 36.

4.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0(03)

5.张庆林,史慧颖,范丰慧,张劲梅——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6.陳暘斌——《中国寄宿学校的维吾尔族学生:社会资本重组是为了应对民族融合》[M],2006(11)

7.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 民族研究. 2010(02)

8.谷禾——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J]. 学术探索. 2007(06)

9.谷禾,丽峰——云南民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M].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10.谷禾——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J].青海民族研究,2009(01)

11.张培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心理浅谈[J].民族教育研究,2007(03)

12.王文东——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4(05)

13.魏晓波——西藏高校大学生精神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12)

14.万明钢,李晶,郭建康.西北地区青少年精神信仰现状及特点[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15.吕超在——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综述[J].黑龙江民族学刊,2014(01)

16.宋红美——西藏高校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D].西藏大学教育学硕士,2011

17.徐志——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种社会学的分析视角[J].人文论坛,2003(10)

18.孙云——组织行为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9.贡保扎西、琼措——论藏族村落中的民间组织及其社会功能———以舟曲县武坪乡那下村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