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离散化家庭的关系维系文献综述

 2022-10-27 21:34:54
{title}{title}

文献综述

中国学者对农村流动人口的研究起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与流动人口这个特殊群体的形成基本同步的。不同的学者从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流动人口进行了剖析。关于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学学科视角研究,以下从农村流动家庭的现状、离散状态对家庭的影响以及家庭关系的维系三个方面进行评述。

3.1农村流动家庭的研究现状

关于农村家庭外出流动的模式,龚维斌(1999)认为已婚劳动力外出就业是为了家庭整体利益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具体有两种外出方式,一是夫妻一方外出,另一方在家种地看孩子;二是夫妻双双外出。而李代(2016)提出了五种类型,按照夫妻各自外出与否的状态将家庭的外出—留守安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夫妻双方均不外出、夫妻单方外出、夫妻均外出。其中“夫妻均外出”可进一步区分为夫妻外出到同一地点( 即同地外出)和夫妻外出到不同地点( 即异地外出) 。对“单方外出”,如果区分性别角色,又可分为丈夫单方外出和妻子单方外出。

关于谁外出、谁留守这一家庭决策,谭深(1997)指出结婚成家带来的责任感鼓励了男性的外出,但却是女性外出的制约因素。即只要家中必需留下一个,这个人顺理成章便是妻子,而极少是妻去夫留的。同样,范辰辉,刘传龙(2014)认为大多数农民家庭出于经济、传统家庭分工模式、家庭需要和社会资本优势的考虑选择了“丈夫流动,妻子留守”这一家庭决策。

可以看出,大多数流动劳动力是以家庭成员分离的形式外出的。金一虹(2010)认为这一流动特点带来农村家庭离散化趋势,与农民家庭离散化现象同时存在的是农民亲属网络的碎片化。

近些年对农村流动家庭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对特定群体的研究,即侧重于分析和解决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农民工等特定群体面临的不同问题。而从流动家庭整体出发的相关研究较少。

3.2离散状态对家庭的影响

有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离散状态造成的家庭功能的影响。风笑天(2006)指出当夫妻一方外出时,其家庭生活、家庭关系和家庭稳定往往会受到外出者打工时间的长短、打工地离家的距离、打工地外在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严重影响。金一虹(2009)对35户农村流动家庭进行个案研究,认为离散化带来家庭在生产、抚育、赡养、互助、安全、情感和性的满足等诸种功能方面的障碍以及带来角色紧张、冲突。范辰辉,刘传龙(2014)也认为半流动家庭由于家庭核心角色的缺位而造成家庭功能的弱化与失衡,无法顺利为家庭成员提供赡养、抚育、情感和保护等家庭功能。侯菲菲(2012)也持相同观点,认为家庭成员的分散,导致各家庭成员角色的冲突和混乱,影响家庭的生产、消费、教育、抚养和赡养、情感支持等功能的发挥。

有部分研究则集中在探讨离散状态对婚姻产生的负作用。高梦滔(2011)利用村级层面的汇总数据分析发现,外出人口比例越大的村庄离婚率越高。杜凤莲(2010)基于个体微观数据发现,农村流动家庭的离婚概率大于非流动家庭,因而流动人口增加使农村离婚率升高。

3.3家庭关系的维系

王跃升(1993)认为当代家庭理论主要把家庭分成三种类型,即联合家庭、直系家庭和核心家庭。传统家庭关系的维系是指人们设法维持联合家庭、直系家庭的存在。当今,核心家庭在家庭中所占得比例早已经取得据绝对优势,然而伴随着家庭人口的减少,家庭成员仍然要面临分散居住的困境。对核心家庭维系方式的探索离不开对家庭关系的讨论。龚维斌(1999)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家庭成员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关系及其成员之间交往的情感关系两个方面。

对于家庭关系的维系,由Skinner等人(2000)提出的家庭过程模式理论认为,家庭的首要目标是完成各种日常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家庭及其成员得到成长,并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维持家庭的整体性。而对于离散状态的农村家庭的维系,金一虹(2009)指出多数离散家庭通过一系列适应、维系、修复性行为,顽强地维系着家庭基本功能,使其在离散中呈现弥合效应 。对于夫妻之间的依赖性,Matthijs和Wim (2001)认为婚姻中的依赖关系呈现不同的形式。而丈夫和妻子可以相互依赖的另一种方式在于他们安排日常生活的方式。如果丈夫和妻子从事共同的休闲活动,并经常一起出去,如果他们有许多共同的朋友,并将大部分收入用于集体而不是私人消费,那么夫妇就有了我们可以称之为联合生活方式的内容,而联合的生活方式会使夫妻双方产生更多的依赖性。

对于离散家庭能够努力维系的深层原因,魏翠妮(2006)认为有三点,一是农村经济比较落后,许多外出打工者无力承担离婚与再婚的成本;二是受到传统文化影响,农村夫妻对夫妻感情的期望值低;三是以家庭整体利益为本位的价值观念成为维系农民工家庭的纽带。而李强(1996)通过个案研究归纳了农民工的家庭模式,认为农民工分居的家庭之所以仍然稳固,是因为农民工对家庭的经济支持取代了共同生活成为家庭得以构成的基础条件之一。

对于离散家庭如何维系的问题上,黄翠萍(2010)从经济、情感和心理三个维度分析了农民工夫妻分居家庭的维持以及夫妻关系的维系。侯菲菲(2012)则提出了重建社区支持,降低离散化农村家庭成员的压力;努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制度改革等措施。

综上所述,已有的从社会学学科视角出发对农村流动家庭的研究相对积累较少,更多的是还是对农村传统家庭的研究。而且已有的研究文献存在时间相对都比较早,使用的数据比较老,近几年与其相关的研究更少的问题。而且已有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分析农村流动家庭形成的原因,以及人口流动对家庭和婚姻产生的影响方面,缺乏对离散化家庭维系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代,张春泥.外出还是留守?——农村夫妻外出安排的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6,31(05):139-163 244.

[2]莫玮俏,史晋川.农村人口流动对离婚率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15(05):104-112 128.

[3]范辰辉,刘传龙.半流动家庭研究述评[J].黑河学刊,2014(03):142-144.

[4]侯菲菲. 离散化农村家庭的维系机制及未来趋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高梦滔.农村离婚率与外出就业:基于中国2003~2009年村庄面板数据的研究[J].世界经济,2011,34(10):55-69.

[6]高敏.家庭社会学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26(03):167-168.

[7]李萍.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05):17-20.

[8]罗小锋.制度变迁与家庭策略:流动家庭的形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06):73-78.

[9]黄翠萍.制度障碍与家庭维系:基于农民工家庭的多个案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62-65.

[10]金一虹.流动的父权:流动农民家庭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2010(04):151-165 223.

[11]叶敬忠,吴惠芳.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婚姻关系的影响[J].中州学刊,2009(03):130-134.

[12]金一虹.离散中的弥合——农村流动家庭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9(02):98-102.

[13]王跃生.中国农村家庭的核心化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05):36-48 95.

[14]风笑天.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J].人口研究,2006(01):57-60.

[15]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01):125-136 207.

[16]龚维斌.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家庭关系变迁[J].社会学研究,1999(01):90-93.

[17]谭深.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J].社会学研究,1997(01):44-49.

[18]谭深.家庭社会学研究概述[J].社会学研究,1996(02):15-23.

[19]王跃生.中国传统社会家庭的维系与离析[J].社会学研究,1993(01):100-107.

[20]魏翠妮.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1]Skinner H, Steinhauer P. Family Assessment Measure and Process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000,22(2).

[22] Matthijs Kalmijn, Wim Bernasco. Joint and Separated Lifestyles in Couple Relationships [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1,63(3).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