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状况文献综述

 2021-10-06 12:30:46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1)农村养老保险内涵的探讨

刘向红认为就目前来讲,可将农村人口分为三类:第一类人口是约9460多万具有农民身份却又在城市务工的劳动者;第二类人口是约12800万人的乡镇企业职工;第三类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这一部分人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民。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指的是第三类农村人口。

宋健(2001)认为,养老体系、养老模式和养老方式存在着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养老制度与养老体系实际上同出一源,当养老体系被国家意志所认可,并强制所有成员共同遵守,就形成养老制度;养老形式与养老方式不过是同意异形的表达,而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等区分则是养老方式的不同类别。

其他对养老保险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王文素认为,养老社会保险是指由国家统一立法,以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为投保人,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为被保险人,以退休者的余命为保险期间、基本生活费用为赔付金额的保险险种。;刘钧认为,养老保险是指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对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从事某种劳动达到法定年龄后,由国家和社会依法给以帮助,以维持其老年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角色

在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政府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既是国家责任本位的体现,也是人类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体现。

在政府参与对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作用方面,梁鸿(2001)在以苏南农村为案例对农村社区保障的研究中提出,社区保障面临较大的风险和难以克服的技术性障碍,使得人们对农村社区保障制度的稳定性、长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产生疑虑,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赖于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以及相应的承诺,从而消除农民的疑虑,增强农民对社区保障安全的信赖,提高农民的参与率。尚长风(2004)通过列举广东东莞及浙江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践证明:政府为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提供一部分费用,既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缴费困难问题,又对鼓励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可以刺激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否定观点中,陈平(2002)认为中国农业人口比例高,正因为其养老和医疗卫生均为家庭和个人负担,才为迅速成长中的各类私营、民营和三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低成本的劳动后备军。肯定观点中,据尚长风(2001)的推算,如果按照分批、分期、逐步推进的做法,只要以财政收入总额的1%左右就基本上能够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对资金的需求。卢海元(2003)认为只要对现行农村发展政策进行微调,政府就能既承担起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责任,又收到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等多重政策效果。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