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理论下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问题研究——以堆沟港镇东腰村为例文献综述

 2021-10-17 18:55:48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达2.5亿,占总人口的17.9%;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亿,占总人口的11.9%,老龄化问题严重。

另据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人户分离的人有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共2.41亿人。

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使得农村空巢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的空巢老人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一系列社会政策的实施,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能够得到基本的满足,但是其包括情感需求、精神关怀等方面的精神生活还未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有效的帮助,空巢老人情感和精神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空巢老人作为一种弱势群体,极易因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应对不当而诱发各种身心问题,影响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因此,探究影响农村空巢老人情感需求和精神健康的因素,了解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对提高其生活质量、实现精神养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浏览搜集了有限的文献资料,对部分学者的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一、研究的主要方面及结论(一)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学者们认为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精神养老支持力薄弱大部分学者认为,家庭支持薄弱,是当下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层面的一重大问题。

首先是传统孝观念的淡化,修丽楠,贺晶,付雪莹认为孝文化受到冲击是空巢老人以及空巢老人精神贫困的深层次诱因,她们指出,正是因为当下的年轻人太注重于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而忽视了赡养老人的义务,牺牲了老人的利益,导致老人在认知上产生养儿无力感,最终才导致空巢老人的精神贫困。

其次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周湘莲、周勇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核心家庭、空巢家庭已成为主要的家庭模式,老人日益边缘化,极大多数人不愿意提供老人的精神赡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