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 小志愿者”模式在小学阶段的可行性及运作研究文献综述

 2021-10-19 22:39:00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党的十八大提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支持和发展志愿组织,中组部等十八部委关于社工人才建设的文件专门要求建立社工 志愿者联动机制模式,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志愿者事业、社工事业的发展。

同时在2016年上海出台了《关于加强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将志愿服务纳入高中学业评价的城市,由此可见未来我国高考的选拔制度趋势将越来越与欧美国家接轨更加重视志愿服务在其中的比重。

其实早在《规定》出台之前,从小学到初中阶段都有对于志愿服务一定的要求,但是无论是从学生本人亦或是家长在学业压力面前这些往往流于形式。

当然近几年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与国际接轨,从小从事志愿服务的观念也越来越被学生和家长们所认可,比较早的一批是那些为了出国读书的学生家长们,但他们也同样认为做志愿服务不单单是纯粹为了升学的目的,其更是一种价值观,有爱心、有诚信、有责任感,更易融入社会。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了出来,可供各个年龄段来从事志愿服务的项目很少,大都形式单一,近几年又涌现出去图书馆、医院、做一些大型活动的志愿者,但往往想要参加的人数很多但实际需要的缺口又比较小,没法满足大量学生的需求,而且有些志愿服务项目的门槛较高,不适合年龄较低的小学生参加。

所以我们如何挖掘出更多符合各个年龄段的志愿服务项目,从小抓起,充分利用好更多社会力量与资源,亟需探讨研究。

(二)研究意义为了响应国家对于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和社工的精神,全国各地特别是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纷纷出台促进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政策,建立合作促进组织,推进各项相关工作。

但是往往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和机构方面观念的制约,各地社工与志愿者的联动机制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大胆创新,探索新的途径。

小学阶段是学生具有极强可塑性的黄金时段,是价值观养成的萌芽期。

再加之未来志愿服务会在高考中占到一定的比重,我们何不把从事志愿服务的年龄下移,在有社工的指导下组织小学生参加社工项目或志愿服务活动,目的不仅仅在于为了高考做准备更是为了使小学生养成心系他人、服务社会精神的形成,学习一定的志愿服务与社工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巧,将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使他们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提高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