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调腔的传承与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在梳理了我国学术界对新昌调腔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的传统视角基础上,将对新昌调腔的传承与发展放在了新农村建设的视角下,笔者总结了这些文献发现,对于新昌调腔的研究都集中在国内,国外学者尚未涉及。我国学者大多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新昌调腔历史传承的介绍和现状的分析,对于新昌调腔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虽有提及,但多为小篇幅,且仅停留在认识层面,深入的研究和挖掘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新昌调腔; 传承; 发展;
作为浙东地区一个的小山城,新昌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地方传统戏剧新昌调腔。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起源于明代,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唯一遗音。2005年5月,新昌调腔被批准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5年多时间过去了,新昌调腔的成功“申遗”并没有促使其发展到预期的理想高度,知名度不高,剧团运作资金不足,演艺人员青黄不接,培养人才缺乏,新昌调腔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进入了“鲜为人知”的尴尬境地。面对这一现状,新昌县政府虽加大了资金的支持,但仍然无法帮其彻底摆脱濒临的危机。因此,新昌调腔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亟不可待。采取什么切实可行的抢救和保护措施,帮助调腔摆脱“濒危”境地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 学界对新昌调腔的现状研究
相较于京剧昆曲这类被全国人民所熟知的戏曲文化,新昌调腔显得小众了许多。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也都集中在了国内,国外尚未有学者涉及。而在国内有关新昌调腔的研究中,每篇文章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新昌调腔的发展现状。
对于新昌调腔的现状,学术界的观点是一致且客观的。例如,对新昌调腔做出突出贡献的戏剧编导石永彬老先生主编的《新昌调腔》一书,书中先是详细地介绍了调腔的发展史略,阐述了调腔的艺术特色,列出了调腔的剧目,提到了它的文化底蕴,由此,反衬出新昌调腔目前捉襟见肘的现状:“中国戏曲活化石”不再“活”,正面临濒危的困境;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叶志良教授曾发表《新昌调腔的传承机制》,文中论述了新昌调腔的历史传承以及传承的内外部机制后,也同样就此提出了新昌调腔相较于辉煌历史的窘迫现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代表,新昌调腔以其突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突出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突出的濒危性,而被认定为艺术水准高,富有浓郁地方色彩,并且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风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新昌调腔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就其存在、传播的状态来看,新昌调腔存有自身纵向和横向、内部与外部的机制,使得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得以传承;同样地,在《浙江档案》蔡杏君撰写的《调腔艺术档案文献从濒危中走出来》和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高级创作员张纯汉先生撰写的《新昌调腔——迷人的戏曲活化石》等文章中也严肃而客观地指出了新昌调腔目前所面临的窘境。
2005年,新昌调腔被批准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2006年5月又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两次“申遗”的成功给新昌调腔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级政府对新昌调腔十分重视,每年都会拨出一部分专项资金对其进行保护,新昌调腔剧团也十分珍惜和努力,今年来,新排演了不少剧目,也深受观众的喜爱。然而,尽管新昌调腔的抢救工作收获了一定的成效,但时代的更迭是迅速而又无情的,新昌调腔在经历了漫长历史岁月的洗礼后,不免显现出了与现代节奏不合拍的窘境,由于年老、疾病、工作调动等原因,有造诣的演艺人员及业务骨干日渐减少,使调腔的唱腔、表演艺术特色都等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新昌调腔剧团的设备也因陈旧而难以演出,其在未来的继承和发展也受到了一些阻力,新昌调腔依旧没有走出濒临的困境。
- 对新昌调腔传承价值的研究
对于新昌调腔的传承价值,学界所写的文章中都对其给予了肯定的态度。叶志良就调腔的传承价值有过专门的研究,在他的《新昌调腔的传承机制》中,他将调腔的传承价值分为了三个方面:新昌调腔的历史传承、新昌调腔传承的内部机制和新昌调腔传承的外部机制。其中,历史传承主要是介绍了新昌调腔从古至今的一个历史演变过程,而其内部机制,则主要是通过艺术本体的构成机制,使得艺术得以完整地传达;而就其外部来将,主要是指实现艺术传达的具体载体。因此,艺术传承的内外部机制,是一种艺术演变发展的必备机制,新昌调腔自然也不例外。新昌调腔的内部传承机制,主要是指新昌调腔艺术的表演、声腔、脚色行当和剧目等方面的艺术本体机制;而其外部机制则是指实现艺术传达的戏剧组织、班社和传承人等具体载体及区域流布。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