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实验室”——基于对基因工程设想的视觉传达设计文献综述

 2022-10-13 15:09:29

  1. 调研报告:

调研背景:

以调查结果,文献资料搜集和对现有的视觉展览现状为基础,各大设计/艺术类展馆中的视觉传达艺术展的频率正在逐年增长,观展人数也逐年攀登,人们对新形式的视觉艺术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和兴趣,并且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工作者渴望通过新形式/技术的运用增强作品核心思想的传达力。由于题材较新,现阶段和基因编辑相关的虚构类/超现实主义题材视觉传达设计展览尚少,但是传达人性题材的作品却不在少数,传达从业者不断的在各个侧面发掘能引起观者反思的切入点。

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在今已经于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从游戏到家装,从竞技赛事到城市建设。不得不说,我们离VR/AR展览普及化已经很接近。探索此技术在传达设计方面的效力在现今的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十分受重视。

调研内容整理:

1、关于展览与视觉:

视觉观看一直是艺术史研究的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变化,人们的观看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直至当下,三种观看方式糅杂在一起,影响着我们对艺术展览观看的判断。首先是电影观看方式的变化,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发展到今天的3D、4D 电影,甚至是沉浸交互,一种全视觉包裹的观看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强调着观众在观看时所获取的体验。其次是观看方式的变化,当电视屏幕出现后,一种集视觉影像、声音于一体的终端诞生,让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屏幕文化得以覆盖更多的家庭与受众。而在今天,这种屏幕终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种便携式可移动屏幕终端—手机—进入了每个人的口袋,并可以随时随地接通互联网进行观看,这一变化还大大缩短了信息接收的时间。每部手机接收信息的内容又形成了大数据,大数据则连接着消费。第三种观看方式则是艺术史观方式,这在今天看来是一种古典的观看方式,它所强调的是关于物的崇拜与光晕,在众多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辅佐下的知识获取,最终仍指向原作的概念。

显而易见,沉浸式、体验式的展览更容易获得观众的喜爱,这从参观数据上也能找到依据,这里指的是源自电影2D、3D视听模式之后一种建立在新的科技基础上的全景式观看,与VR原理有一定的关联,并非单纯作为艺术作品观看的延伸。沉浸式展览的流行与它的稀缺性、体验性、交互性有着关联,它们是屏幕时代的现实原景,从展览观看的角度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新方式,让传统的展陈方式走下神坛,回到个人的体验。从策展角度、来说,它提示着多形式的表现方式逐渐成为展览呈现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手段。作为艺术作品展览地的美术馆在屏幕时代享受着感官娱乐的流量红利,美术馆纷纷作为网红展览的场地出现,也因此成为观众在社交网络上的“打卡”圣地。这种现象似乎让沉寂已久的博物馆找到了宣传的新途径,所谓文物IP 化、绘画动画化、展厅抖音化等符合屏幕时代的流行营销方式层出不穷,大有彻底放弃作品原作物性的趋势,点击率代替视知觉,为全民感官娱乐贡献力量。

2、关于AR/增强现实实现的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