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典型的纪念性景观,其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同时也具有着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凸显城市景观特色、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推动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计为例,以景观感知评价为基础提炼纪念馆的空间特征与场所精神,通过游人的心理感受对空间结构进行评价,总结空间营造的特色,并面向新时代如何增强该类景观的建设作出展望。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景观感知;纪念性景观;景观空间结构
- 研究对象、概念
1.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通称江东门纪念馆,位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江东门纪念馆是为铭记侵华日军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后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而筹建,是中国人民全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型专史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及国家公祭日主办地。
1.2景观感知
人们对于景观的感知不但有色彩、光线、几何构成等形式方面的内容,又有审美性和意义感等深层次内容。这些方面共同复合形成了人们对于景观的感知。在景观设计领域内,景观设计师们大多把注意力放在视觉因素和使用功能方面,关注景观的空间形态、功能布局、材料质感以及色彩构成等,反而忽略了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对景观的感知。
1.3纪念性景观
纪念性景观是为了表达对人物的崇敬或某个事件的纪念而营造的综合的复合式立体空间环境场所,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景观具有更独特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因素。纪念性景观本身是有限而具体的,是城市中有限的节点、轴线、面域,其功能形式和城市的宏观结构与活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整个城市的格局起着重要作用。
1.4景观空间结构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