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河滨公园既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滨水生态景观,是陆地与水体相接边缘,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滨水空间是城市自然生态资源的集中地,也是城市形象的窗口。优秀的滨水空间不仅具有防洪和水利的作用,还可创造亲切的宜人环境,满足人与生俱来的亲水性,是城市中自然要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是城市中可自我保养和更新的天然花园,常常成为公众喜好的休闲地域。
国内外河滨公园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 形成阶段
水与人类文明起源密切相关,是人类生存、灌溉和运输的最主要源泉。在城市形成的早期, 临河发展主要是源于居民饮用水、农业灌溉以及捕鱼的需要, 而河流在商业交通上的意义不大, 滨水区呈现一种自发性的良性发展态势。这个时期滨水区的主要特点是人与水和谐共生,关系融洽,人类住所依山傍水,临水而居。
- 繁荣阶段
商品与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船运交通的发展,滨水区因其交通优势逐渐成为贸易交换的聚集区。在通航河道的重要渡口或两条通航河道的交汇处往往会出现一些较大的商业都市。许多世界著名城市都地处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之处, 便捷的港埠交通条件不仅有利于城市的日常运转,同时还促进了多元文化在此的碰撞融合。便捷的水上交通工具和发达的水运交通网络提供了城市滨水地区早期的手工业、交通业和仓储业的发展条件。从清明上河图中展现的中国古代滨水生活场所,宋徽宗动用大量水运路线和资源建造艮岳,以及至今保存完好的威尼斯水网景观,这些历史的滨水地区显示出带有偶然性建筑布局产生的原因。这种景象一直持续到铁路运输时代,此时的城市滨水空间由于水陆交通枢纽的关系和港埠功能的充分发挥得到了繁荣和发展。例如,匹兹堡、圣路易斯、苏州、南京等都是因其滨水特征而享名世界。
- 衰退阶段
工业革命以后, 伴随着铁路运输时代的到来, 城市大量的物质流和能量流转向铁路,滨水空间作为水运交通枢纽的功能大大削弱,原先的工厂、仓库、客栈和码头逐步废弃。水体也由于工厂及城市人口增长产生严重污染的污水、垃圾的排放,导致滨水空间人居环境的质量急剧下降,发展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市滨水空间在经历了农业文明的繁荣之后,一度衰落为城市中荒野的地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工业革命的到来为滨水空间的发展带来的是一场灾难。极度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这是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例如上海的苏州河段两岸,过去曾是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后因水质污染、河道淤塞,一度成为上海环境质量最差的地区。
4.复兴阶段
20世纪中叶,随着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城市滨水地区普遍经历了严重的逆工业化过程,其工业、交通设施和港埠呈现加速从城市中心地段迁走的趋势。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许多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和开放空间越来越少,而一度被忽视的城市滨水空间却提供了难得的建设用地。这种现象带来了滨水空间资源利用的历史性转变: 以商务和游憩活动来复兴城市滨水空间的计划成为许多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事实上,工厂、仓储业或码头站场曾经占据的滨水空间多具有空间功能置换的可能性,城市滨水空间用地功能结构的调整于是成了这些地区再生的基本条件。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是这一阶段滨水空间复兴的根本目的。像美国的巴尔的摩内港、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内港的开发都是城市滨水空间复兴的成功例证。
以史为鉴,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景观设计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为改善工业时期遗留的环境问题和城市快速建设中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将河滨公园设计的着力点放在水岸再生上。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