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无锡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调查研究
目前,无锡鸿山考古遗址公园作为我国遗址公园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为遗址公园的建设和保护中的经验和改善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鸿山考古遗址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鸿山遗址博物馆是遗址公园的核心景区,且是迄今为止关于我国吴越春秋时期的唯一遗址类博物馆。而鸿山考古遗址是由众多贵族墓葬构成的越国贵族墓地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属首次发现,就此而言,鸿山考古遗址的保护十分值得重视与研究。目前国内外针对鸿山考古遗址的现状、保护和规划已经有了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值得借鉴和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已掌握的文献资料显示,理论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 关于鸿山考古遗址历史概况、沿革及定位。学者们详细分析了鸿山考古遗址的历史概况,通过对鸿山越国贵族墓群遗存构成,其中最大的丘承墩墓遗址概况以及价值与意义,并且根据历史发展,概述了在鸿山考古遗址所经历的变化沿革。(赵文斌,2012)并从从整体上分析了鸿山考古遗址在文物保护中的合理定位,从大遗址的含义及价值、保护及展示方式、遗址公园概念的引入、意义四个方面强调了对遗址公园的认识、鸿山考古遗址的重要地位,以及遗址保护的重要意义。(赵文斌,2009)最后,以城市为切入点,通过对无锡的历史有的新的认识,强调了鸿山考古遗址在历史上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以上对历史和地位的分析都为鸿山考古遗址现今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施展,2006)从远到近,从小到大介绍研究的背景情况。
- 关于鸿山考古遗址公园的现状及规划设计的分析。学者们通过对鸿山考古遗址公园的实地调研,对基地周围用地情况、基地周围道路交通情况、基地周边及本身绿化情况以及主要建筑的详细调研,呈现了遗址公园的基本面貌和规划格局,并针对这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的措施,包括绿化、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等等。并且依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特征及其复杂性,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所涉及的现状分析、价值评估、规划理论、技术支撑、工作模式、范围划定、分区布局、保护展示、法制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内容、工作步骤、工作重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初步搭建了关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阶段的普适性工作框架体系,为相关项目的规划报批、建设管理提供了一个参考模式。(赵文斌,2012)其次通过对之前遗址公园和现今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的设计,表现了现在的遗址公园更加注重中轴线、文化意义和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特点,提示我们要应用新的景观语言和载体来表现遗址,发挥在现代社会中的特定作用;最后对遗址公园的现状调查通过人流调查、认知调查、周边建筑调查和遗址保护几个方面详细研究了公园的现状,并且提出了问题和相应的策略。(赵文斌,2009)最后,通过对大遗址保护区居民交谈,对大遗址的保护利用提出相应手段。(王卿,2019)将同一问题归类,由重到轻,由大到小地写。
- 关于鸿山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和发展措施研究。学者们对鸿山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和发展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总体规划,从人文意义上的保护与发展;二是针对遗址公园的保护现状,通过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详细的实际内容的改进和建议,并且利用法律法规的完善;三是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使遗址公园的保护更加丰富,更加完善。首先,对鸿山考古遗址的总体规划提出意见,强调遗址环境保护,尽最大可能修复历史环境,整治危害遗址安全、破坏遗址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并依照遗址保护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采用集遗址木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为一体的方式,建设以鸿山墓群及其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考古遗址公园。无锡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丘承墩遗址为中心、以伯窦港和东新桥港之间两处密集文物分布区为重点,其余墓葬点为补充,环绕周边展幵遗址环境模拟复原,通过生动、直观的场景效果,实现对遗址文化价值最充分的展示和最合理的利用。规划将无锡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鸿山墓群保护体系的背景环境,作为利用规划的主题;其次对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中面临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与执行等难点焦点问题进行了详细地探讨,提出通过动态规划理论和德尔菲法来缓解保护与发展的问题;通过建立健全立法和管理体系来缓解规划与执行的问题。(赵文斌,2012)其次,关于对历史遗迹、文物建筑的保护及管理采用原地冻结保存、博物馆式保护、拼贴式保护三种方式相结合的保护方法成立保护体系和展示平台。并讨论关于鸿山考古遗址的整体地段和格局,根据资源现状分布和规划结构,无锡鸿山遗址公 园博物馆景区由环绕于博物馆周边的水系分为外围景观带、沿河景观带和内环的科普景观区三个景观区域。景区内视城空间以线串点,点串面,点、线、面之间互为衬托,以绿色的乡土基底为背景,以鴻山遗址博物馆为中心呈发散环境式状态分布,同时依规划整治河道景观为景观轴线,将景区主要规划为主入口景区、博物馆入口景区、休闲活动区、乡情体验区、湿地景观区、博物馆周边景区六个景观分区。(赵文斌,2009)也有提出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健全城市遗产的规划管理制度,构建合理的发展与规划体系。(郭薛,2018)更是从实践角度出发,提出环境更新、保存建筑、乔灌木结合等具体的方式方法来改进鸿山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现状。此外,除了对物质形态的植被、博物馆等的建议之外,在非物质形态上还强调材质肌理、传统修筑技术的使用,更保存鸿山考古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徐婧,2014)并根据鸿山考古遗址的现状和未来保护和展示的要求提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必然趋势和现状,对无锡鸿山博物馆进行相关调研,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制定了该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策略并进行方案设计等等,(张芊慧; 王忆婷; 王安霞,2017)这些科技技术还未被实际实施但是对遗产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前景十分光明,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与利用。
从本课题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虽然众多学者对于无锡鸿山考古遗址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比如关于鸿山考古遗址历史概况、沿革及定位,公园的现状及规划设计的分析,公园的保护和发展措施研究。但在这些研究中也存在着欠缺和不足的地方。比如历史对其现状设计的思路影响,法律法规对其设计具体的影响等等。其次,在搜集文献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对于鸿山遗址公园历史沿革方面与人群分析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即使有也只是简要的一笔带过,似乎还没有人对此进行专门的研究。这给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一些空间和可能性,本文计划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应的拓展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文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模式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 2012(81)
[2] 徐婧,基于考古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国内遗址博物馆案例调查研究, 西安建筑大学,2014
[3] 施展,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鸿山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江南论坛,2006
[4] 王卿,试谈遗址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以鸿山遗址博物馆为例,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