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灵谷寺路法桐行道树考察研究文献综述

 2022-04-12 19:59:09

南京灵谷寺路法桐行道树考察研究文献综述

引言:灵谷寺路南起于中山门大街,向北经过南京体育学院直至灵响亭,以灵响亭为节点,向西延伸出一段,整体呈“7”字形。本文梳理了南京民国至今城市规划、道路绿化层面法桐行道树的历史、文化及现实保护状况相关文献,一方面,明确了灵谷寺路段法桐行道树在南京整体、紫金山区域内时间、空间坐标和具体地位,另一方面,揭示了法桐行道树在城市新发展阶段,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有待开发的景观价值和情感价值。外文文献则聚焦于利用激光测绘技术和拟合估算手段,测量树木生长数据,以科学、系统化的方式,站在实践角度,为更合理有效地完善树木资源数据库,保护各类绿化景观,并为未来城市规划中树木的生长预测提供有效依据。

  1. 南京法桐行道树历史沿袭
  2. 清末法桐引种

法国梧桐正式引进中国是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拨款1000两规银从法国购回250株悬铃木苗和50株桉树苗,次年2月试种。光绪十八年(1892),再次从法国购回一批桉树苗试种,结果生长仍然较差,从此被淘汰。此后,法租界公董局多次从法国成批购买悬铃木树苗,到19世纪末悬铃木苗已经能够自给,不再需要进口法国梧桐,并从上海法租界陆续引种至上海包括南京在内的周边地区。 [1]由此可见,法桐是经过上海实践验证,适合长三角地区气候的优势树种。

  1. 民国初期紫金山的开荒济民、植树造林。

民国元年,战乱及长江泛滥使南京城难民剧增,美籍教授裴义理决定开发荒芜的钟山以救济灾民。孙中山领衔在《成立中国义农会呼吁书》上签名,1914年,政府专门拨给紫金山、青龙山官荒土地 4000亩,作为开垦造林之用。为如今钟山林木森森打下的基础。[2]

钟山树木栽植以赈灾为出发点,后成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全民性活动。

3、1929年 《首都计划》与“黄金十年”(1928-1937)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1929 年安葬于紫金山中山陵。1928 年4月7日,国民政府颁布法令,将在清明的植树节改在孙中山逝世纪念日。1936年3月11日,“首都造林运动宣传周”拉开了帷幕,南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全民性的植树造林活动,也是解放前南京规模最大的一次植树活动。

从1928年起,曾留学法国的东南大学教授常宗惠奉命从上海的法租界购得悬铃木数千株,单是种植于陵园大道的就有 1000 多株,余下的植于中山北路、中山东路、长江路、江苏路等街道,法国梧桐成为南京近代街道的第一批行道树。当时每株树苗 高约3米,栽种距离为6.6米,每个苗坑统一规划为长宽各3尺、深4尺。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的遗体由北京奉安南京中山陵前夕,由宋美龄担任主任的“首都绿化委员会”成立,带领由美国人墨菲领衔的中外城市规划专家顾问,经过勘查选定悬铃木为南京的主要行道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