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17至18世纪,欧洲曾刮起一阵“中国热”的旋风,在当时欧陆古典主义的衰落下,“中国风”(Chinoiserie)成为当时欧洲一个颇为引人注意的新词语。来自中国的物品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中国园林艺术也在这时期受到欧洲人的兴趣和喜爱,开始模仿和创作。当时在欧洲建造了许多中国风格的园林和建筑,它深刻的影响了欧洲造园艺术,使之发生巨大的变化。18世纪末19世纪初之后,随着时局动荡,中国清政府的腐败以及列强的侵略,欧洲的“中国园林热”渐渐消退,此后的一两百年间,中国园林在走向世界的路上停滞不前。
1980年后,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出资建造了“明轩”,自此开创了中国“园林外交”的局面。自此以后,中国园林又以展览会等形式走入国际视野,加拿大温哥华中山公园内的中山逸园、德国慕尼黑芳华园等中式园林随之建造。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中国古典园林已在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建造了三十余座。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从海外中国园林出发
如今,海外的中国古典园林对于外国游客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整体来看,这种影响仍然较弱,西方文化下的外国游客对于日式园林的认可度和了解度仍然大于对于中式园林。因此,对于国外中式古典园林的建造背景、建造过程、建造意义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在政治状况的影响下,国外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态度变化;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文化产生的思想碰撞;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对外传播的不足之处以及海外中国园林带来的各方面影响。从而为未来中国古典园林的持续传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指明进一步的方向。
2.2从园林建造者出发
海外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也同样反作用于国内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解读,修缮,建设与发展。通过对于海外古典园林建设历程的研究,如“明轩”与“香山帮”,剖析当下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发展的困境与机遇,以此作为基础,思考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中应当如何在保留其精神内核的同时推成出新,进入时代的新篇章。
文献概要
3.1.1介绍海外园林建造情况的文献资料
书籍方面:刘少宗的《中国园林设计优秀作品集锦(海外篇)》(1999)和甘伟林的《文化使节一一中国园林在海外》(2000)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外园林总公司1980年至1998年中外园林建设总公司的海外建设项目。不仅涵盖了绝大部分这一时间段在海外建成的中国园林项目,且提供了中外园林总公司发展历程的史料;刘庭风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施工与移建:汉普敦皇宫园林展超银奖实录》(2007)一书详尽描述了一座参加国际园林展的中国园林的建造施工过程,展现了海外园林设计施工中遭遇的困难和挑战;Alfreda Murck、WenFong的〈AChineseGardenCourttheAstorCourtattheMetropolitanMuseumofArt〉(1980)b介绍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的建造始末;MaggieKeswick、JudyOberlander、JoeWai的lt;InaChineseGardenthe Art&ArchitectureoftheDr.SunRat-SenClassicChineseGarden〉#39;记叙了加拿大温哥华逸园的建园历程;T.JuneLi的lt;Another WorldLiesBeyond—— CreatingLiuFangYuan, theHuntingtonrsquo;sChineseGarden〉(2008)展现了美国加州亨廷顿流芳园的建造背景,建造过程;周明的《文化艺术作品的可译性——在国外建造中国园林的困难和挑战》(2010)则针对中外游客和中外设计者对于流芳园的认知差异进行研宄,以探讨文化艺术作品的可译性问题。论文方面:海外中国园林的主要设计师及项目负责人撰写了相当数量的期刊论文以详述某个园林的造园历程和设计思路,诸如乐卫忠的《梦湖园造园要领一一加拿大蒙特利尔植物园内的中国园林》(1994)金柏垄的《德国柏林“得月园”》(2001)谢爱华的《海外最大苏州园林“流芳园”规划设计回顾》(2009)等,以上文献对于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1.2直接涉及改革开放后海外中国园林的研究
朱伟的《近三十年来海外中国传统园林研究》(2011)侧重于分析改革开放后海外园林的造园手法;刘虹的《“中国风”与新“中国风”——中国传统园林对西方的两次集中影响》(2002)查前舟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西方园林的影响》(2005)两篇论文侧重于18世纪欧洲园林热和改革开放后的海外园林之间的比较研宄,在结论方面,两篇论文均对海外中国园林的“仿古”风格提出一定疑虑,认为中国园林在未来应与西方当代景观设计发生融合以图创新。对此观点,本文在第五章第三节提出其他角度进行商榷;德国玛丽安娜鲍榭蒂(MarianneBeuchert)的《中国园林》(1997)一书文末两节评述了德国慕尼黑芳华园和法兰克福春华园的造园经过;陈方山在《作为礼物的园林》16—文介绍了四座海外园林的建造概况以及《园冶》的海外研究情况,并认为海外园林可看作是作为礼物的献祭17,该文章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启发,但在观点和结论方面本文也提出了不同见解。
3.1.3涉及园林设计建造背景的研究
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是关于园林设计院发展运作的研究:刘建华的《A园林建设公司发展战略研究》(2007)记述了中夕卜园林总公司在2000年之后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转变和企业发展困境;吴振千的《用回忆拥抱过去用希望拥抱未来一一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早期的成长历程(1946—1976年)》(2007)朱祥明的《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改制模式探讨》(2002)以及赵冀的《园林工程项目代建管理模式及实证研究》(2010)21等文章介绍了园林设计院的发展变化和运作情形;其次是有关园林设计师的研究:杜安的《周在春:园林设计界的探路先锋》(2013)利建能《一代岭南园林宗师一一郑祖良先生》(1997)23等文章回忆了园林设计大师对海外中国园林做出的贡献;再者是关于园林匠人的研究:沈黎的《香山帮匠作系统研究》(2011)24和孟琳的《“香山帮”研究》(2013)中均提及香山帮匠人在改革开放后的变迁过程,组织架构及其与海外园林建造的关系。上述几种研究均为本文研宄海外园林的设计机构和运作方式以及设计者的设计过程提供了丰富线索。
3.1.4涉及国际园林展的研究
其中重要的著作是AndrewC.Theokas的〈GroundsforReviewtheGardenFestivalinUrbanPlanningandDesign〉(2004)详细介绍了欧洲多国的园林展举办的历史和经验,为参加园林展的海外中国园林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信息。另外,王向荣《联邦园林展与德国当代园林》(1996)和邹卫妍《园林展的规划设计探讨》(2008)等文章也论述了欧洲园林展的举办历程,对本文有重要参考价值。
3.1.5涉及中国园林艺术的研究
一方面是作为海外园林设计建造重要参照的园林论著,如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著的《园冶》童离的《江南园林志》48、刘敦侦《苏州古典园林》(1979)等于1978年之前完成的著述;另一方面是完成于1978年以后,分析阐述园林文化的著述,如潘古西《江南理景艺术》(2001)、陈薇的《中国建筑艺术全集(18)私家园林》(1999)、吴欣主编的《山水之境一中国文化中的风景园林》(2015)52、王毅的《中国园林文化史》(2014)等以及外国学者研宄中国园林的著述,如柯律格(CraigClunas)lt;FruitfulSites:GardenCultureinMingDynastyChina〉(1996),这类著述虽然没有直接讨论改革开放后的海外中国园林,但是对于理解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内的受众对于海外园林的理解具有一定意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