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复原设计——以月河梵苑为例文献综述

 2022-04-14 21:11:32

中国古典园林复原设计——以月河梵苑为例

文献综述

1.1引言

园林,最早出现于殷末周初,被称为“囿”,用于饲养飞禽走兽,供皇上狩猎游玩。《诗经》中曾写到:“囿,所以域养禽兽也[[1]]。”而“囿”中的“台”,则用于祭拜神明。经过朝代更迭,生产力得到发展,园林的形式逐渐丰富多样起来,不再是皇家独有的产物。汉代佛道教的兴起,导致大量宗教建筑的产生,寺观园林随即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本文旨在通过对明代时北京的人文、经济情况的整理,及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结合理论知识,对“京师名园”——月河梵苑进行复原设计。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日本和欧洲的学者无疑对于中国的造园史有着一定程度的研究。早在18世纪左右,从中国归去欧洲的传教士对于中国园林的描述便对于欧洲园林造成了影响。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3-1796),著名的英国建筑师,继法国的王致诚神父(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的《中国皇家园林特写》之后,撰写《论东方园林》,记录下他所见的中国园林,不仅成为西方世界认识并研究中国园林的首推之作[[2]],开启了欧洲对于中国园林求知之路的大门,还启发了全球各地的学者。

1949年,瑞典美术史家喜龙仁 (Osvald Sireacute;n) ,通过童寯先生于1936年发表于《天下月刊》中的一篇文章得知了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并在自己的著作《中国园林》中大致的翻译了部分内容

[[3]]。虽然因为语言转换导致与原作出现一些差异,但喜龙仁的作品还是为西方学者认知中国古典园林做出了必要的贡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