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城市——南京朝天宫周边老旧社区街区空间改造更新文献综述

 2022-06-05 21:53:24

共享城市——南京朝天宫周边老旧社区街区空间改造更新 文献综述

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飞速转变与发展,城市环境不断更新的同时,旧城更新逐渐由大规模粗放改造转向集约型更新。旧城中存在很多公共空间被忽视的现象,如产权模糊的居住空间、机动车占据街道步行空间,以及社区邻里空间。在如今的旧城改造中,随着共享模式的普及,老旧社区及街区的公共空间如何整合与有效利用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朝天宫街道位于南京市老城区中心的朝天宫(现南京博物馆)周围,新街口商业区的西南侧。因此朝天宫周边具有一定的历史纪念意义和商业意义,虽然部分社区已经被开发改造成商业用地,但仍有老旧社区街区未被改造更新,它们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无法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如社区空间未能高效利用、街道公共空间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混杂和缺乏公共活动场地。通过对这些老旧社区街区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其中不足需改进之处,将生态、文化、生活三者有机统一,有方向有目的的改造老旧街道,将朝天宫附近老旧社区街区改造成居民生活和休憩娱乐的活性共享空间。

1. 我国老旧社区街区更新改造的现状和趋势

1.1 我国老旧社区街区更新改造理论研究方面

对于旧城改造的研究,我国对城市发展和旧城更新的思考越来越综合,开始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进行研究,更加关注社会结构的变化与营造。国内对于共享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实践性的探索,更多是趋向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对于共享空间的近些年来,旧城更新不再是单一的从规划学角度来研究,诸如新制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前言理论引入到城市更新中,在研究方式上从由改造、拆除等简单定性操作迈向了有机更新、微循环等多重手段结合的复合型开发保护建设方式。[6]

当前国家治理走入新时代,提出构建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城市空间治理因应调整空间生产逻辑,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再生产的路径之一,中国城市街区的演变蕴含了“共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文献研究显示,“共享街区”相关的空间问题得到学界持续的关注,国内“共享街区”的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看出,“共享”的发展理念被运用到空间领域,更符合当前的空间治理诉求,将引领城市治理方式转变和城市生活变革。[4] 但现今学界更多地在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学、城市政治学等领域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问题,尚缺乏系统的公共治理研究对城市公共空间生产进行理论审视。“共享城市”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再生产,符合新时代城市空间治理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走向。

1.2 我国老旧社区街区更新改造实例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在向外扩展的同时,城市中心位置的老旧社区改造更新也在进行着,相关案例层出不穷。

以广州越秀区旧城改造为例,越秀区是广州市最古老的城区,也是商业最发达、人口密度最高、危旧房最多的城区之一,改造困难很大。广州市政府在改造中比较准确地认识到以上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高群众自觉自愿的参与意识,危房改造与绿色社区建设同步推进,与城市更新相结合,保留广州特色,塑造城市风格,提升旧城的文化内涵,实行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1]

以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为例,菊儿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由吴良镛院士主持改造设计,是吴良镛院士“有机更新”理论的典范案例,也是我国老旧街区改造模式的典型示范。改造通过小规模、渐进式模式,最大限度保留街区肌理,增加适合现代人居生活方式的座椅、标识牌、种植[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