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滨水一般指的是在海洋、江河、湖泊河流等水域所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区。城市滨水地带是指在一个城市区域中自然元素极为密集和自然演变过程极为丰富的专属地区,与此同时由于其非常地靠近城市,所以其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影响是特别直接的,而且这也正是城市环境中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带。
城市滨水景观则是利用城市的滨水领域进行开发的景观,城市滨水景观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的基础,全面地将人工制造的景观以及当地自然景观进行完美地融合,以此加强当今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性以及密切性,从而使得大自然开放区域对整个城市与环境的调节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城市景观。[1]
中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一个以快速发展与结构性调整并行互动为特征、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需要改变过去“大拆大建”式的粗暴手段,并积极倡导“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相结合的城市发展转型策略,因此亟须探讨新形势下以“城市双修”为核心的更新发展可能存在的新特征、新路径及其机制创新。滨水空间是城市环境中最为典型、复杂、集中和活跃的构成要素的总和,是城市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公共开放空间,承担着水质净化、雨洪调节、提供游憩机会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已再度成为人们关心向往的场所和城市更新的关注热点。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国内最初对滨水空间的更新改造集中于对河流污染和河道淤积等进行治理,抑或以考虑城市防洪安全为主,对河流采取直化渠化、拦水建坝、边坡硬化等水利措施,割裂了河流及其腹地的联系。[2]此后借鉴国外20世纪中期的经验,逐渐转变为以挖掘滨水空间的经济价值为主,着手滨水空间的功能置换与开发利用;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海绵城市等生态实践的倡导,在追求生态实践治愈地球生态危机的过程中,河流生态恢复被提上日程。与之相比,近年来国外城市滨水空间更新过程中功能性提升与社会性重构并重,例如芝加哥滨水区、英国伦敦码头区、日本神户港口和多伦多皇后码头等,成为城市社会转型发展的引擎、城市文脉传承的载体,以及凸显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品牌。
通过广泛的资料搜集与研究,深入探究国内外关于滨水景观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后呈现为以下结果。
2 国内外滨水景观研究现状
1.1 国外滨水景观研究概况
国外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首先在北美发起,70-80年代迅速向世界各地城市流行,90年代里则已几乎遍布全球。美国巴尔的摩内港(Inner Harbour)常常被作为滨水区复兴中最早、也是最优秀的例证之一。60-70年代,北美一些重要城市的城市滨水开发盛行起来,如波士顿、圣路易斯、多伦多等。70年代,北美城市滨水区的复兴即已取得成果。欧洲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则是到80年代才成为引人关注的现象,最著名的有伦敦的dockland、利物浦的码头区、马塞的维约港等。此外,澳大利亚、南非、东亚都不乏令人瞩目的滨水区再开发的实例。[3]具统计,1965年以来各种水体类型的城市滨水再开发,仅在美国和加拿大就有几千个案例。其它国家,特别是亚洲目前正在积极迎头赶上,尤其在日本和中国,许多滨水区案例都呈现出其它国家城市难以比拟的规模尺度和复合性。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