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耕记忆传承的人居村环境设计——以谭村为例
文献综述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在这个工业化的时代,在这个耕地不断的被占用的时代,中国作为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农耕文化却正在慢慢的消失。只有充分挖掘承载有农耕记忆的元素,通过规划的引导,将其合理运用至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之中,才能将农耕记忆传承下去。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便是自古以来我们所口耳相传的游子乡愁。习近平还强调,“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因此,乡建不是一昧地模仿城市,而是保留其原本的文化生态的情况下,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国内文献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为了兴建“大家都有”的高楼大厦,而拆掉了“别人永远都没有”的古村、古巷和古建等。在一些城市的快速膨胀中,历史文化根脉正以同样的速度凋零。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乡村趋于同质化、商业化,拆“真文物”以建“假古董”的现象屡禁不止。如今人们热议乡愁,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无处寄托乡愁的感慨与不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美丽乡村建设欠缺专门的规划设计理论及系统性的建设策略,缺乏科学的指导,建设者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就容易发生偏离。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偏离所带来的问题,徐文辉,唐立舟提出'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规划建设策略,现阶段,乡村居民对环境优美、经济富美、景色秀美、民风醇美的居住环境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也恰恰是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四方面需求。
孙炜玮提出乡村景观就是一个生命系统,经过长久的自然演化,有其自身的合理逻辑、严密构造,从而获得了丰富的地域性特征。随着新农村建设、美丽中国、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大力推进与发展,乡村的形态、规模、尺度、关系等都在发生着剧变,中国正处于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转型的过渡阶段。然而如何顺利转型,实现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紧迫而严峻的问题。徐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生活条件,是为了涵养好乡村传统历史文化根基,是为了厚植培育文明社会的累土,而不是让乡村沦为城市的附庸、呆板的镜像甚至无人居住的空巢。
当前人们对乡村景观的理解已经脱离了村民、脱离了日常生活,表现出一种零散、片断的概念化符号和形式。另一方面,我们也该意识到,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较为笼统的乡村建设大框架之下,景观的营建尚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指导。王曼曼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有助于乡村特色的保存和发掘,从而形成乡村发展的源生动力,而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的协同提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思路,因此可以将三生空间的绿色发展作为总目标建构基于绿色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 。基于新形势下乡村景观营建的现实需求以及技术缺失,因此乡村景观营建整体方法的立足点并不是发明一套方法或策略,而是倡导向乡村学习,以设计的眼光重新去发现、去提升,以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引导乡村景观系统在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健康、平衡发展。更多还原
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土地表面文化现象综合体,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多样性、复合性、延续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兼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其保护对象除保留下来的古代人文景观外,还包括其所蕴含的生存智慧和有意味的形式。欧阳勇锋,黄汉莉提出应在保护技术层面上,提出分级分类编制乡村文化景观名录和构建乡村景观设计体系。前者结合立法最大程度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后者则应用于农村建设实践,为乡村文化景观注入时代的活力。从而,实现乡村文化的延续与再生。 更多还原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开放的乡村发展环境,乡村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乡村旅游在我国的日渐兴起,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由于多样的地形地貌与浓厚的人文风情,决定了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丰富的景观风貌和人文色彩。夏冬林认为因为缺乏对乡村旅游景观的充分认识和系统理论指导,使乡村旅游景观建设难以因地制宜的适应乡村地区特殊环境的要求,从而导致了“建设性的破坏”或“破坏性的建设”,使乡村旅游景观自然与人文地域性逐渐消失。如何在发展中保护乡村景观特色,充分挖掘乡土景观的生态和文化价值,使其形成宜居、宜业、宜游并具有传统特色的复合型乡村,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戴松青认为,乡村改造应当结合城郊乡村的现状与发展,融入地域文化,运用乡土材料,村民参与设计,并对整体景观环境进行一种'微循环、自更新'的尝试性建设,在不用迁移当地村民的前提下,以经济宜行的方式改良乡村环境、丰富乡村的产业类型,进而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
田韫智提出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景观,对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尊重传统乡村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景观设计应做到商民分离等乡村景观规划建议,为乡村景观实际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景观特征评价是识别乡村景观内在特征和外在表现的重要工具,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乡村景观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生态景观化设计可以提升和改善受损功能。张茜,李朋瑶,宇振荣认为景观特征评价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很好地指导小尺度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更多还原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