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集聚型乡村环境改造设计
分析乡村人口集聚与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现状,了解和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合理安排村口,邻里的空间布局,完善游憩功能,提升景观品质并且结合村庄的生产生活要求,历史文化特征进行乡村环境改造设计。旨在改变村庄人口聚集,人类和自然不能和谐共处的现状,着眼于村庄未来的持续发展,思考如何对其环境进行改造和提升。
- 国内文献综述
在现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建设表层的显示是实现人的使用,而其本质目标则应当是实现永久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而乡村空间的审美是非功利化的,反映人地关系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有鉴于此,乡村规划应当以尊重地域文化为前提,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
乡村建设规划,依据景观设计学原理,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农业理论,景观同质化理论和地域文化理论等,运用兼顾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乡村规划方法,在满足乡村景观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同时,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尽可能避免因乡村规划改造而产生的环境破坏。
乡村是居民生活的核心地带,乡村环境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尽管规划时应尊重传统乡村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乡村环境改造设计其实质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文明发展新境界、新形态,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和期待。美丽乡村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和“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四宜”策略以乡村景观为出发点,从“宜居、宜业、宜游、宜文”4个方面进行挖掘和分析,
建立了这4个方面的评价模型,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指标和乡土特色的景观特征,根据“四宜”的建设内涵和评价因子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策略,为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及途径,从而避免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价值偏离问题,旨在提高乡村居住环境水准,挖掘乡村景观的经济价值,加强乡村的文化景观建设,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制约乡村建设的无序化发展,推进美丽乡村社会-经济-自然-文化的耦合发展,有机地引导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乡村空间总体规划不均衡,平均规模有限,给乡村景观规划带来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一是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区域整体性发展,但对整个区域经济文化的辐射能力较弱。二是以小城镇为平台,构建城市和农村并相发展,但城镇规模有限且不均衡。
对乡村空间重构的建设依据建设指南中关于示范村打造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基于地域文化视角考量,今后示范村须做到如下几点:
(1)空间优化:突出本村文化历史传统;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