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城市内部风环境受城市土地用途、绿地开敞空间以及地形、建筑物布局等因素影响。随着近年来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建筑密度增加及高度提升,城市内部近地面层风环境产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内部常年处于弱风或静稳风状态,空气流通效率降低。加强对城市公共空间风环境的优化建设,是提升城市宜居性、缓解日益严峻的城市热岛效应、改善近地面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
针对城市公共空间风环境的控制与优化,国内外许多城市和地区已先后开展了相关研究和建设。本文整理了2008年—2018年间针对城市微气候与风环境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城市或区域层面的城市风环境研究概况
在城市或区域尺度上,相关研究的主要着眼点是通风廊道体系的规划和构建。
任超、袁超等进行了城市通风廊道的概念归纳,对风道的组成、多尺度的风环境评估系统及可利用的风环流系统分类等做出了总结,并从不同层面探讨了风道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策略[1]。
洪亮平等从气候学、生态学、景观学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广义通风廊道的概念及构成。以武汉四新地区城市设计为例,探讨了城市广义通风廊道的规划方法与实施策略,指出夏热冬冷地区城市风道应与城市水体、湿地有机结合起来,以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2]。
杜吴鹏、房小怡等依据长年代气象资料、现场观测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研究了北京的背景风环境,提出了北京中心城区通风廊道体系的分级和构建方案。该研究提出通风潜力是构建城市通风廊道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在设置廊道时应尽可能充分利用并联通通风潜力较大的区域[3]。
德国斯图加特在绘制城市环境气候图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城市周边的山坡地可为城中心区域提供新鲜冷空气。据此结果,政府在城市建成区与周边山坡地之间设置了通风廊道连接,以确保有效的空气流通[1]。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