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连接性和整体性对环太湖绿道视觉景观吸引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07-02 22:21:25

  1. 课题研究背景:

现代城市的无序扩张和日益加快的城市郊区化倾向,使得城市对整个人居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力,自然生态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也随之不断丧失[1]。环湖绿道对提升城乡景观环境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太湖由于前几年的蓝藻泛滥,对生态生境造成了巨大影响,经过整治,如今生态已经处于恢复阶段,但景观形态仍然较为单一,缺乏吸引力和特色,本课题针对环太湖绿道景观形态空间单一和特色风貌缺失等问题,基于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理论,以太湖绿道为载体,采用地理信息学技术途径,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客观分析和调研人们的视觉心理感受来主观分析绿道空间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变化。通过对比,分析,调研找出影响视觉空间吸引力的地理因素并加以利用,以提高该景观空间类型的视觉质量,从而为城市圆林景观建设规划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更好地进行太湖环湖地带的景观建设,发掘地理因素对景点空间视觉的影响,完善视觉空间吸引理论的研究。

  1. 国内研究进展情况:

2.1. 绿道方面

国内有关空间视觉景观的实践起步较晚,主要以广州、深圳为代表,虽已经组成一定绿道网的布局,但是环湖绿道相关的实践与发展还不完善。绿道结构构成方式主要由散落的城市绿地互相连接成为有机的网络,并与河流和周边的公园绿地相连接,从而使原本孤立的绿地体系化,并与乡村的开放空间构成链接,有机的使城市、城郊、乡村的绿带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并一层层递进[4] ,而本课题研究的环湖绿道则有别于城市绿道,相比城市绿道和环山绿道,环湖绿道具有注重生态,注重水景布置营造,亲水平台及其他构筑物,以及考虑水、湿地、绿地和人之间的自然协调的特点,使人的视觉感受到美的感受,从而提高景观的视觉空间吸引力。

2.2. 视觉方面

当今对风景园林的理论研究较多仍然侧重对于传统园林和建筑的资料性整理以及对园林系统的阐述,缺乏建立在现代意识上的系统研究。而在景观空间视觉方面仍有所欠缺,很少有人问津[3]。刘滨谊教授和范榕老师提出了视觉吸引概念 、视觉吸引机制及其吸引的四要素理论[9]。并随后使用了无人机技术对视觉吸引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实践,逐渐填补了视觉吸引理论的空缺。而如今,视觉吸引的研究也正在不断被完善。刘滨谊和范榕还提出视觉吸引是人眼对所看到的景观空间中的信息进行快速选择和捕捉的生理反应过程 ,而视觉吸引机制便在这一过程中生成了,也是对刘滨谊教授“风景景观工程体系”的完善[9]。地理信息科学则是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GIS,遥感测绘,无人机测绘拍照分析测绘等多种方式丰富了人们对地理因素的探知和分析,而这一应用也广泛应用于风景园林领域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分析视觉空间吸引理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实践基础,从而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完善对空间和地理空间的认知。

  1. 国外研究进展情况:

3.1. 绿道方面

绿道理念在国外起步较早,最初可以追溯到风景园林大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的波士顿公园体系。绿道相关理论提出的契机也是为了应对城市化无序蔓延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而产生。20世纪70年代初,麦克哈格提出倡导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他在《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千层饼模式,强调园林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的固有价值和自然过程[7]。美国对于绿道的理论研究则起步于1987年的美国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中。刘滨谊教授则将美国的绿带总结为五大类型,而环太湖绿道则属于其中的城市河流型和风景名胜型,在美国,城市河流型绿道较为常见,通常是作为城市中衰败的滨水区复兴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风景名胜型则主要起到纽带作用,用来链接各大风景名胜区,起到方便游客进入风景区的作用[11]

3.2. 视觉方面

英国地理学家阿普顿(Appleton1 在1975年提出了 “了望--庇护(Prospect—refuge1”理论。强调了人们需要景观提供庇护的场所,并且拥有良好的视野从而方便人类进行观察[10]。国外学者研究也提出当人类身临一个未知的自然环境之中 ,人类的视觉在扫描自然环境时的注意力会倾向于聚焦在一些与周围环境有比较明显差异的区域 ,而对这些区域有比较突出的反应 ,他将这种视觉特性称之为 “视觉显著性 ”[13]。引申而言,就是要增强景观的“标识”作用,使其因为独特的样貌或特色吸引,使人们的视线聚焦在这里而不是别处,提高改善景观视觉吸引力便是这个目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