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绿道景观空间视觉质量与各种景观要素的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02 22:21:42

环太湖绿道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研究进展

一、前言

视觉吸引是人本身对空间感知的主要方式。“景观空间的视觉吸引”概念,由刘滨谊与范榕于2013年第一次提出。当人们处于景观空间中,该区域中的景观空间能够快速吸引观赏者的视线,成为人们视野中的焦点,对观赏者的生理感知和心理认知产生影响。通过人眼被吸引的频率、时间和反复次数判断出人对此景观空间感兴趣的程度,这个过程称为“景观空间的视觉吸引”。它是景观空间质量高低的重要评判标准[1]

太湖是我国三大淡水湖之一,面积为2292平方千米,横跨江苏、浙江两省。太湖流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汉朝末期以来,太湖流域始终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2]。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围湖养殖和围湖造田等各种人类活动都对太湖区域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完整性。同时,对太湖区域景观视觉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对环太湖绿道视觉资源进行研究可以解决该景观形态空间单一和特色风貌缺失等问题。

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环太湖绿道的视觉质量,还可以为后期环太湖绿道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依据。同时,环太湖绿道网络[3]的视觉管理建设也能促进环湖风景资源和旅游资源整合,打造环太湖美丽城乡风貌区,满足环太湖区域居民生产、生活和游客旅游观光、休闲游憩、健身养生的需求[4,5]

二、研究发展

1.视觉吸引

国外,该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R.伯顿·林顿(R. Burton Litton)教授总结了一套视觉资源调查和评价体系,对景观描述和分析的各种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释[6,7]。国内视觉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冯纪忠先生于1979 年从风景规划评价的角度考虑,首次提出以“旷奥对比”来组织风景空间序列的设想[8]。王浩等从动态视角出发,提出了在速度特殊性的道路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9]。刘滨谊等于2013年提出了“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这一概念,明确了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1,10],又于2014年解析出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的类型:“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和“内外融合”;五大特性:“选择性”、“快速定位性”、“凝视性”、“反复性”和“主动性”;三大“效应”:“聚光效应”、“马太效应”和“主从效应”[11]。此外,范榕和刘滨谊在多次实验测试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直接观察的方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7类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并得出最佳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的权重排序[12]

目前,该机制理论主要运用于绿道、街巷、旅游度假区、城市公园、森林公园等景观空间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