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空间视觉资源类型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02 22:21:45

  1. 国内现状

1、关于景观空间视觉
国视觉景观在建筑规划界的发展,最初是从风景园林空间规划设计的实用研究出发,冯纪忠教授于1979年提出以“旷奥对比”来组织风景空间序列的想法。1984年,刘滨谊教授围绕“风景旷奥度”的分析研究,将景观空间感受分解为物理、心理、意向3个层面的空间感受,筛选提取出12个描述旷奥程度的量化指标,进而予以计算机数字化量化,并应用航测遥感技术,使之适用于大面积的风景区景观空间感受的量化评价,建立了风景景观工程体系;此后,在景观空间感受的几何形态量化、景观空间感受尺度、景观空间感受布局、景观空间感受序列、景观空间心理行为活动、景观空间纪念性、景观空间动态感知、景观空间偏爱等方面,刘滨谊教授带领其研究生们进行了一系列基于视觉感受的景观空间感受基础性研究。2013年刘滨谊教授及其博士生范榕,围绕人眼被景观空间的视觉吸引,借助医学生理构造和计算机视觉注意机制前沿研究成果,提出“景观空间的视觉吸引机制”概念。基于风景园林视觉观赏特性和案例比较,提出视觉吸引概念、视觉吸引机制及其吸引的四要素:“空间尺度和距离”要素,“实体景物”要素,“色彩”要素,“综合”要素,分析了四者之间不同组合对吸引力的影响,发现不同的要素组合引发不同的景观空间感受,从人类生理心理感知的基础层面,探究揭示风景园林景观视觉感受的内在动因、外在影响等基本规律,为风景园林美学研究提供基石。同年,基于人类视觉特征的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是景观空间视觉质量评价的基础,总结归纳出空间尺度和距离、实体、边界、色彩、线条、形体、瞬逝自然景象、植被、质地、水体、动态景象、阳光,12 个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2014年刘滨谊教授围绕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针对“因果”“过程”“效应”“特性”,展开实验与解析,发现“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和“内外融合”3类景观空间视觉“因果”吸引机制,机制运行四阶段过程,及其所具有的“聚光效应”“马太效应”“主从效应”三大效应,以及“选择性”“快速定位性”“凝视性”“反复性”“主动性”五大特性。范榕讲师在多次实验调研的基础上,提取出空间尺度和距离、实体、色彩、植物、瞬逝自然景象、水体、质地,7类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并运用AHP法得出该7类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在各类景观空间中对风景资源的影响比重优先排序,以此作为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评价的理论依据,以期通过量化的方法将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评价客观的描述出来,建立评价模型。

视觉景观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理论综述和定性的评价。近年来景观视觉研究逐步受到重视,得到较大提高,并在视觉景观资源评价与管理等实践活动中广泛应用。

2、关于风景名胜区视觉景观

2008年,通过向专家、旅游专业学生、游客发放调查问卷,获得他们对神农山风景区的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经过韦伯—费希纳定律改进后的新综合评价模型,针对该风景区开展旅游活动后景观及视觉环境受到的消极影响进行了研究评价。同年,李飞老师根据旅游区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及内容,初步构建了旅游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确定水体、大气、视觉、生态和噪声五个评价因子,并利用罗斯水质指数、分级评价法和菲罗模型等数学方法,建立了旅游规划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系统;2010年,贾翠霞老师基于GIS和遥感对黄帝陵风景名胜区进行了景观视觉资源评价;2014年,李羽佳老师整合了ASG综合的景观评价方法,建立了景观视觉质量评价理论框架。但这些研究大都基于对整体风景区的综合评定,且多为对评价方法的定性研究,而缺少对风景名胜区视觉资源的系统专项分类。

  1. 国外现状
  2. 关于景观空间视觉
    景观视觉分析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R.波顿·林顿(R. Burton Litton)教授总结了一套视觉资源调查和评价体系,对景观描述和分析的各种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英国地理学家阿普顿(Appleton)在1975年提出了“了望-庇护(Prospect-refuge)”理论。欧文.H.祖比(Ervin H. Zube)教授提出了景观评价理论和视觉质量提升与空间分布之间相互联系的视点。20世纪70-80年代,心理学领域中的S.开普兰、R.开普兰(Kaplan S., Kaplan R.)教授从景观视觉感知心理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1972年R.开普兰提出了维量分析法来进行风景评价,强调了风景的空间意义。在阿普顿和开普兰的理论基础上,另一位地理学家奥瑞克(Ulrich)也对视觉质量评价,视觉景观偏好,视觉影响及视觉特征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似的五维风景评价模型,并提出了“情感、唤起”模型。
  3. 关于风景名胜区视觉景观

国外视觉景观的研究大都基于城乡景观,而关于风景名胜区视觉景观资源的研究文献成果较少。2000年,Clay et al研究土地管辖权对不同视觉景观廊道与公众偏好的影响。 2012年,Brent et al以 GIS 可视性分析技术为工具,结合数理分析,确定风景区最佳观景点。

参考文献:
[1] Litton R B. Landscape control points: a procedure for predicting and monitoring visual impacts[M]. Berkeley, California: Pacific Southwest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 Forest Servic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973.

[2]Zube E H, Kennedy C, Simcox D. Fort Bowie National Historic Site and Chiricahua National Monument visitor survey[M]. Tucson, Arizona: Cooperative Park Resources Studies Unit, University of Arizona, 1987.

[3] Kaplan R.Simulation Models and Participation: Designers and 'Cilents'[C].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ference, EDRA 18 Preceedings,1987: 96- 102.

[4]贾翠霞.基于GIS和遥感的景观视觉资源评价[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