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宁西城茶厂乡村振兴规划设计——乡村景观与乡土生物多样性专题文献综述

 2022-07-06 20:21:05

{title}{title}

文献综述

题 目: 南京江宁西城茶厂乡村振兴计划

——乡村景观和乡土生物多样性专题

  1. 研究对象概念和内涵

1.1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的,作为具有特定指向的景观类型,具有区别于城市景观的特定景观性质、形态与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对乡村景观进行了界定(表 1)。

表 1 乡村景观概念辨析

作 者

乡村景观概念

学科范畴

主要内容及特征

贝尔格等[1]

占有一定地区的一组相互联系的环境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地理学

地方气候、地形土壤、植物和动物等

韩丽等[2]

从人类审美意识系统出发,乡村景观是作为审美信息源而存在。自然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乡村旅游景区建设的基础

风景美学

以山水、田园、村落、建筑、乡土文化为主体的景观美学评价、开发和利用研究

金其铭等[3]

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形态结构及功能相似或共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复合体

地理学

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主观层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

王云才[4]

城市景观以外的空间,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

地理学及规划学

包括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以自然环境为主;特征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 具有明显田园特色的地区

刘滨谊[5]

可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与人类聚居活动有关的景观空间,包含乡村的生活、生产和生态 3 个层面

景观建筑学

包括乡村聚落景观、生产性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特征:与乡村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精神、审美等密不可分

谢花林等[6]

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复合镶嵌体,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镶嵌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上具有较大的变质性;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景观生态学

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是由村落、林草、农田、水体、畜牧等组成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Tab.1 Concept discrimin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and its research content

如上所述,对乡村景观这一概念,不同学科、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从风景美学角度,乡村景观更多地指向风景性和观赏性;从地理学角度,乡村景观更多地指向地域性;从生态学角度,乡村景观虽然具有更全面的界定,包括地域特殊性及景观类型性,但存在过多重视自然景观而忽略人文景观的趋向。总体而言,对于乡村景观的探讨,过度关注可见的物质景观,而忽略了不太明显却又真实塑造出景观的不可见力量;过度强调视觉景观却忽视了景观的主体性。景观作为地域文化的空间缩影,意义绝非止于自然环境资源的分析。乡村景观既需要指向其地域特殊性,也要指向景观类型性;既需关注客观的物质景观因素,也需关注主观的景观成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乡村景观:①乡村景观是人–地互动或交互作用之下的产物,是主体与客体的复合体。乡村景观既有主体的构成,又是客体的实在本身,其不仅表现为人通过主观观察的构成意象及主观构成意象所表现出的符号和方式,也是一种客观的环境要素组合与综合,呈现出特殊的地域或区域特征及文化特色。因此,乡村景观既具有地域特色性,也具有景观特殊性。②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的空间性表征,是地方特殊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具体表现,探讨乡村景观意义、生活空间的社会意蕴,必定要紧扣这些支配着景观变迁的要素[1]

1.2乡村景观中的乡土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或生物的多样性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严格的定义,“生物的多样性( biological diversity) ”一词比“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一词起源早。Magurran在 1955年研究种内行为和生活史时,使用了“生物的多样性”一词。Rosen于1985年第一次使用了“生物多样性”一词。1986年美国科学院和史密斯森协会共同举办了“生物多样性国家论坛”,首次以官方的形式提出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此后,生物多样性概念逐步被广泛接纳和应用,并取代了“生物的多样性”一词[3]

乡村景观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乡村是生物的主要栖息地,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利用强度加大,传统的乡村景观改变,对于乡村生物多样性具有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传统景观塑造的改变和丰富的物种栖息地的丧失,使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导致半自然和自然区域减少,使得维管束植物、苔藓等物种种类减少,导致许多物种的丰富度下降,只有一部分物种的数量增加,整体的物种多样性在下降。土地利用常常集中于少量物种和本土过程,仅使小部分物种得到保护和利用,比较牧区和自然保护区就能发现,牧区乡土物种更流行,但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更高。种植业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分布地区广泛,因此对物种多样性影响范围大。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占主导地位,其他物种被清除,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系统,自然栖息地减少,整体生物多样性降低。在物种多样性方面,农业活动中常见的是维管束植物,高强度的农业生产让稀有维管束植物减少甚至灭绝。农业活动对物种生境产生破坏,栖息地的多样化为物种提供了生境,异质性的景观反映了栖息地的多样化,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异质性景观减少而出现了更多的均质性景观,在景观均质化方面意味着开放的栖息地(作物、草原、灌丛) 减少。乡村居住区的巨变,本土物种需要本土生境,本土的生境因住房密度的增加降到了临界点以下。人类和人类宠物 的出现会驱走、伤害甚至是杀害野生动物,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农村住宅区的发展比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对自然保护区和野生物种的影响更大,低密度的住房区通常可以用来保 护生态资源。伴随着城镇化景观的覆盖,城乡住房密度增加,动物和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减少,鸟类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持续减少,蝴蝶的多样性也随发展程度而减少。聚居区的发展会出现更多的人工建筑设施,产生更多小型斑块,阻碍动物迁移,生物栖息地变小和孤立。人工林的扩展,乡村森林林地分布着丰富的物种,是多数物种的生境地。林地是乡村中保存较完整的自然景观,林地边缘具有较高的物种分布,乡村景观建设会导致林地结构的破坏,对于动物群栖息环境具有消极影响。林地是一种近自然环境,乡村景观建设中会加大人为因素的干扰,破坏物种生存自然的生境,致使多种生物受到潜在的威胁[2]

  1. 国外理论对乡村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2.1国外理论研究的重点

西方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以詹斯·詹逊(Jens Jensen)为代表的一批中西部景观建筑师开创了“草原式景园”设计,这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6]。他提出“设计不是想当然地重复流行的形式和材料,而要适合当地的景观、气候、土壤、劳动力状况及其他条件”。为了提高植被的成活率以及使景观元素更好地融合于当地的实际环境之中,“草原式景园”的设计以运用乡土植物群落展现地方景观特色为特点,造价较之前的规划方案更为低廉,对于维持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延续大有裨益(Jens Jensen,1895)。20世纪上半叶,乡土景观设计理念突出地体现在了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草原式建筑和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中。作为美国最著名的乡土建筑师之一,赖特一直崇尚材料的自然美,并坚持认为建筑应该和他周边的环境相互和谐;在其著作《消失的城市》一书中,他提出了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广亩城市的设想,倡导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的新空间形式[[1]](Frank Lloyd Wright,1932)。近年来西方对乡土景观设计的实证研究主要为乡土景观设计符号和设计方法的研究,如美国学者Robert Anderson(2007)通过对德克萨斯州景观设计的研究,将乡土景观设计的符号和特征概括为:粗犷的设计风格、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乡土风情的植被、永恒多变的石材;日本学者进士五十八(1997)在其著作《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营造》中,对工业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观危机进行了阐述,并系统性地提出了乡土景观的设计方法[4]

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从以往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转入到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国际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规划(DIVERSITAS),是由6个国际组织于1996年7月提出,该计划提出了5个核心研究计划和5个特殊研究领域。其核心研究计划是:①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②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维持和变化;③系统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编目和分类;④生物多样性的监察;⑤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其特殊研究领域是:①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生物多样性;②海洋生物多样性;③微生物生物多样性;④淡水的生物多样性;⑤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人文因素。该计划将生态系统的功能列为核心研究计划之首,其他的4个核心研究计划都将围绕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来开展,这一国际科学研究规划向我们展示了当前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及未来若干年的研究方向[5]

2.2总结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不论是国家,还是地区,它们的乡村实际情况皆有差异,进而使景观规划设计存在明显不同。中国的乡村景观发展要晚于西方国家,因此,西方国家取得的经验教训对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具有启发作用。在某些发达国家,农村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景观建设项目,而且还特别的被政府和居民广泛关注。该村要加强村民的文化意识和地理归属感,农村文化景观建设是国家文化史的一部分。农村景观设计为未来农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7]

  1. 国外实践研究进展

3.1国外乡村景观建设现状

1898年,霍华德就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这一构想[36]。人们首次将目光投向了淳朴的乡村。1930年,法国政府颁布的《风景名胜地保护法》,该法案旨在“将天然的纪念物与富有历史、艺术、科学、传奇以及风景优美的地点列为保护对象”将,这其中包含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城镇、村落以及巴黎的部分老城区。随后,意大利、英国、瑞士等国也逐渐形成相应的法规。到1960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令法规,旨在保护乡村景观。到1970年后,人们对乡村聚落的研究和城市化问题逐渐重视起来,并成为当时的热点。伴随农村景观设计的广泛深入研究,英国前首相鲍德温曾说:“英国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国”[53]。法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悠久的国家。保存了完好的历史城区。法国各地拥有各种历史文化小村镇,这些小村镇展现了法国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例如法国卢瓦河谷的乡村。1970年韩国政府发动了“新村运动”,不仅改善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收入,也改变了村庄不合理的布局,传统而安静的乡村群落、梯田稻田、人工草地和果园大大推动了韩国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由民间自发组织了“造町运动”,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建筑聚落的保存、对农业产业的振兴和对地区生活环境的改善,这对保护日本传统乡村景观起着重要作用。1979年,平松守彦先生倡导了“一村一品”运动,挖掘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可以使当地居民引以为豪的产品或项目,此项运动激发了村民建设家乡的热情,改变了乡村的物质和精神面貌。20世纪80-90年代,日本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相继展开,涉及乡村景观资源的特性、分析、分类、评价和规划等各个方面[41]

3.2 国外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国外的生物多样性发展态势迅猛,被SCIE收录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较为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他们对生物多样性评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随着自然保护事业的逐步发展得到不断加强,已基本建立起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理论、方法框架。欧盟环境总司是欧洲委员会中主管环境事务的执行机构,并负责协调自然资源利用,农业、渔业、经济与发展等行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欧盟大多数成员国也建立了由环保部门牵头、各部门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如英国建立了“英国自然保护局”,以具体主管生物多样性保护,还建立了一个独特的部门协调机构——自然保护联合委员会,代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吸引有关利益者相关方的决策参与。德国于1986年成立了“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由全国联邦政府负责全国环保事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他们一方面监督着政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活动,另一方面又成为实施特定措施必不可少的伙伴。亚洲国家中以印度为独特,印度于2002年颁布《生物多样性法》,目标与《公约》完全一致,同时建立了国家生物多样性总局,该法还建议由邦、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并设立监督体制以协同中央政府和国家主管部门实施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从而构建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25-28]

3.3 国外乡村景观案例

3.3.1瑞士拉沃乡村

瑞士拉沃乡村是整合乡村景观、特色产业、旅游业,实现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典范。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瑞士拉沃地区成为瑞士著名的葡萄种植和酿酒业的主要产区地,2007年6月28日,拉沃梯田式葡萄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所以得以入选,离不开多年以来14个村镇人们的共同努力。正是这些村民们,从30多年前就发起了民间环保行动并坚持全民公决,将拉沃列入州法律保护范围。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监管,如新建建筑的位置、颜色,甚至修建每一道墙,都须经有关方面审批。面对城市化的侵蚀,拉沃乡村通过自身的智慧和不懈努力,在推动乡村景观、葡萄酿酒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平衡中取得成功[54]

3.3.2 荷兰中代尔夫兰城郊案例

紧凑的乡村 聚集区

Compact village centers

疗养休闲的 边界区 Recreation sites along adges

荷兰南部省份布局开敞,其郊野乡村景观(浅绿)为提升大都市(浅灰)周边的生活品质。而南部中代尔夫兰地区是一个为城市发展区围绕的中心农业地带,一个边界赋予了自然与游憩功能的地带,一个为城乡提高可达性的城郊地带。

3.4 总结

中国的乡村景观发展要晚于西方国家,国外开展的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对目前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在法律法规、保护意识、自主创新和景观教育等多方面有着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乡村景观的研究中,人文、地域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具有很强的特色,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的国外的景观设计具有地域性设计特征、人文因素和原生态的特征,也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9]

国外的政府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上已积累了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我国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基础也薄弱,但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30000余种,脊椎动物6347种,均居世界前列;其次,生物物种的特有性高,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使中国拥有大量特有的物种和稀有物种;第三,生物区系起源古老;第四,经济物种异常丰富。虽然进行过多次全国性大规模的生物资源普查,但仍处于家底不甚清晰的状态。无论从本国的实际需要,还是从缩小与国际同类研究的差距,全面深入地开展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50]

  1. 国内理论研究进展

4.1国内对于乡村景观的研究进展

2000年至2018年,中国乡村景观设计研究文献逐年增加,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各地相应开展乡村建设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景观建设[24]。但是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较多研究停留在理论阶段,在观念认识、规划设计、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32]

4.2国内对于乡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4.2.1 “景观稳定性”途径

以生态上的“稳定地带”为中心,在其周围营造新的景观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以缓解并改善由重工业和集约化农业所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严重破坏,同时延长哺乳动物和鸟类迁徙的关键性廊道的存在时间。从而创造新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13]

4.2.2 “焦点物种”途径

在生物种群中选择一定的“焦点物种”,以这些物种对理想的生存空间的要求及其生活习性等将作为规划理想景观的指南[16]

4.2.3 俞孔坚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两种途径

以物种为中心的途径强调濒危物种本身的保护。

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途径,强调景观系统和自然的整体保护,力图通过保护景观的多样性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9]

4.2.4 肖笃宁等人提出的途径

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

建立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干扰对核心区的干扰

在栖息地之间建立廊道

增加景观异质性

在关键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斑块

建立动物运动脚踏石,以增加景观的连接性

改造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景观中的硬性边界频度以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38]

4.3总结

乡村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的联系十分紧密,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种职业发展不平衡、乡村居住区巨变和人工林的扩展都对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有着冲击作用,而乡村景观结构的改变也影响着生物分布,斑块影响特定物种的迂入和迂出,进而影响该物种在斑块中的丰富度,乡村景观斑块中引进物种单一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基质中不合理的生态布局也会造成景观破碎化,生境进一步恶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此,乡村景观在生物多样性中的保护措施有合理布局、建设生态景观、保护生物栖息地、建立生态园和生态廊道等等。生物多样性是乡村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其保护应纳入景观建设的措施中。加强认识是采取保护的前提,有必要对具体乡村中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进行研究,分析出景观建设中生物资源受威胁的成都,为具体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格局、自然环境等呈现出新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伴随着这些变化而发展,并结合具体情况得到应用[11-12]

  1. 国内实践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研究传统的乡村景观设计,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及农村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致使农村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同时,人们开始将关注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开始了传统村庄的研究。从研究的内容来看,既有关于各个地域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组成要素、发展历程、继承发扬等多方面的研究,也有对传统景观与建筑、语言与服装、景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我国的乡村聚落景观研究以位置、形态、功能、布局、演变、规划等六个方面为主,此后在空间结构、分布规律、特征、扩散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加强[42-46]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濒危物种管理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中国政府在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发布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规划, 不断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经过了由数量发展到质量发展的阶段后, 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该集中在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受胁原因与响应机制、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与评估、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和自然保护区立法等方面[51]

5.1国内乡村景观案例

5.1.1 丹阳城乡一体化规划

以生态用地的高标准功能策划、及高品质的建设、创新的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区域的成功发展

特色:一产带动“三带七区”,包括“丹西高效农业带”,“丹东品牌农业带”和“山水观光农业带”。

项目运作模式: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包括一步到位和分步实施;外部推动的操作下,可依托村企共建和项目带动。

5.1.2 安徽宏村南湖景观

安徽古村落以蜿蜒曲折的自然水系为基础,辅以人工设计手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水景,为我国各地新农村的景观建设起到了借鉴作用。当地很多村落以水为脉,充分发挥了水景观的生态作用,营造出将功能性与审美体验相结合的人居环境,其中,宏村南湖景观就是当地的典型代表。

古代宏村人修建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可谓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以雷岗为“牛首”,村中的参天古树为“牛角”,村中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为“牛身”,其中清流溪泉为“牛肠”,他们蜿蜒流进被称作“牛胃”的月塘,再向村外流进位于“牛肚”位置的南湖,村中还有人工修建的四座桥梁算作“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还丰富了村中景观。

宏村的建筑布局、选景等都与水有直接的关系,风水学上认为,蓄水塘能够养气、聚财,修建可以环绕村落的沟渠亦可将大吉之气聚于村中。传说南湖在月塘之后建造,也是搭配风水学上牛两个胃相互呼应的理论,实际上,随着宏村人口的急速增长,村落规模大面积扩张,原先月塘的水量已经跟不上村落的发展形势,于是村民重新在村落以南挖掘出两万平方米的水塘,周围砌石立岸,就是现在的南湖。

南湖水口园林与村落环境规划相结合,将周边的传统民居、祠堂、书院等地方建筑与水融合,相互依靠。南湖水面成半环形,湖堤包括上下两层,上层水域足有四米宽,四周参天古树,树干青藤盘绕,各种禽鸟绕树吟唱,还有枝叶婀娜的垂柳,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立在岸边,南岸的杨柳又与北面的榛树林遥相对应,到处一派生机勃勃。湖面群鸭在绿荷中穿梭,岸边树影映在水上,远峰近宅,落入湖中,加之水面和光影相互作用,动静相宜,将水乡的幽深、雅静衬托的愈发明显。环湖通道是青石板、鹅卵石铺路,与周围古色古香的民居相搭配,湖中画桥连通南北两岸,将湖面分成两半,东西通舟,情趣无穷。宏村南湖水体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对原有水系的利用和改造,对西溪水进行人工引流、挖塘蓄水,又以水景为中心,四周建造水口建筑,可以说,宏村南湖是将水利灌溉、美化环境、休闲娱乐等功能集于一身的乡村水体空间体系的典范[54]

5.1.3 雅安古镇水环境景观

上里古镇位于雅安北部,东接名山、邛崃,西临雨城、芦山,是四川十大古镇之一。小镇依山傍水,保留了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它独特的建筑样式已成为很多影视作品的青睐。村里的水源是白马河与雅龙溪,最后汇入陇西河,平日里水系较窄,河床不深,水流量教少,但到夏季随着暴雨的如期而至,水流量激增形成跌水等景观。

当地街市主要是“井”字布局,井中配水,有防火之意。上里村内有一条人工水渠,水引自牛桥沟,随村中的建筑蜿蜒曲折,最后汇入白马河。这条人工修建的水渠很窄,底部以砂土和鹅卵石铺设,喜阴植物从条石中伸长出来,布满石缝,两旁是居住建筑,房前屋后的雨水经沟渠聚集起来被输走,大户人家还可以引水入户,设计别致的宅内水景。人工沟渠的修建不仅为人们用水提供了便利,还提供了水碾磨坊的动力,可谓一举多得。

古镇的堤岸没有过多人工的修饰,只是简单的清色条石铺砌,在岁月的磨合里,尽是青苔漫步,有些堤岸是用不规则的石料堆砌,少部分会按麦穗图案堆叠。上里的堤岸分为上下两级,高的向后退出一定距离修建民居,矮的就是平常的沿河步行道,沿河的堤岸还设置了不少简易的水埠,方便居民洗衣打水、捕鱼捉虾等。但是那里的河堤与其他地方不同,两岸不设店铺,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人流密集,造成两岸的拥堵,从而方便交通运输。

在古镇不到1000米的河道上建有八座古桥,它们的造型各不相同,修建年代也是不尽相同,其中有建于乾隆年间的“二仙桥”,它是单孔大跨度石板桥,造型优美,像一条彩虹卧在水面,与水面相映成趣。还有一座乾隆年间建造的“立交桥”,它是游客进入古镇的必经之路,桥面与水面平行,连通着两岸河堤,桥下有几个圆拱,船可通行,整座桥灵活优美。出于对水的依赖和敬畏,在立交桥头还有一座龙形石雕,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意义,这包含了人们的感性思维,并体现在景观设计上。

由于当地特有的文化习俗,塔的数量也建有很多,像建桥塔、文峰塔和药王塔等,每座塔都有一段不同的民俗解释,是古镇人民幸福愿望和儒雅风气的体现,塔与水相搭配,错落有致,画龙点睛,别有一番悠然之感,也为人们近水、赏水提供了便利[54]

  1.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6.1现有研究的不足

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较多研究停留在理论阶段,在观念认识、规划设计、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生态环境退化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各种开发建设的人为破坏仍在继续,物种生存面临着严重威胁;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日趋严重;生物遗传资源流失问题突出,保护和管理不到位[29-33]

6.2研究展望

乡村景观的建设滞后、认识偏差、生态退化、文化消失、管理欠缺等问题层出不穷,而在规划过程中存在设计形式单一、乡村景观设计与环境保护脱节、地方文化因素缺失、原有地貌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从景观意象、整体格局、建筑风格、保护规划等方面入手,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生态性原则,在设计时将场地内的生态修复、生物栖息地保护、乡村景观与旅游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发挥场地的生态服务综合功能与作用。同时乡村景观的研究中,人文、地域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具有很强的特色,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的景观设计具有地域性设计特征、人文因素和原生态的特征,也为我国的新农村建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生物多样性是乡村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其保护应纳入景观建设的措施中,在设计时应当将乡村景观与乡土生物多样性好好结合[34-37]

7.研究思考

根据以上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江宁林场的区位条件和自然条件,对茶园的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的构想:

一、对场地内原有物种及其生境进行调研分析,为不同生物创造出适宜生长、栖息的生境地,维持并提升场地生物多样性。

二、重视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能力,整治水系与植物组团,将场地内的生态修复、生物栖息地保护、乡村景观与旅游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发挥场地的生态服务综合功能与作用。

三、场地原有生物种类多样,尽可能保留原有生物,营造稳定生境。针对原有植物配置品种过于单一、空间结构薄弱等问题,通过选择乡土树种及适宜场地环境的植物重新配置,对场地内水体进行净化,营造特色、丰富的乡村生态景观。

四、南京市江宁区已有的乡村景点自西南至东北形成了一条主题游线,且多集中在西南部。拟对西城茶场进行乡村景观改造,使其发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从而形成一条自北向南的乡村旅游路线。

五、在保证场地茶叶生产的前提下,结合当地风俗习惯与场地文化记忆,设计具有公众参与性、地域原真性的特色乡村景观。

六、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提出乡土景观与生物栖息地设计方案,包括场地自然生态与景观文化资源分析评价、“原真性”乡土景观风貌体系构建、生物栖息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方案、景观节点布置与乡土化设计(文化风俗、动植物、乡土材料等)、(重要敏感/指示生物)生境节点设计等。

8.1 研究内容图

8.2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1. 范建红, 魏成, 李松志. 乡村景观的概念内涵与发展研究[J]. 热带地理, 2009, 29(3).
  2. 吴灏,张建锋,陈光才,汪庆兵,王丽,张颖.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08):345-348.
  3. 董文鸽, 郭宪国. 生物多样性及其研究现状[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15):174 181-183.
  4. 黎燕琼,郑绍伟,龚固堂,陈俊华,朱志芳,吴雪仙,慕长龙.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 四川林业科技(4):12-19.
  5. 赵敏杰. 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环保[J]. 百科知识, 2006(19):37-38.
  6. Sargent,Frederic O.,Paul Lusk ,Jose A.Rivera and Maria Varela.Rur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M].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1.
  7. 刘黎明, 李振鹏, 张虹波. 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 生态环境, 2004(03):148-151.
  8. 俞孔坚,李迪华 ,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 . 2001 (06)
  9.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01):56-59.

[10]、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06):16-24.

[11]、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 . 2005 (04) 610

[11]、陈崇贤. 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保护与传承[D].北京林业大学,2011.

[12]、张晋石.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林业大学,2006.

[13]、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 1999 (01)

[14]、李鹏波,雷大朋,张立杰,吴军.乡土景观构成要素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07):224-227.

[15]、孙新旺,王浩,李娴.乡土与园林——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08(08):37-40.

[16]、胡立辉,李树华,刘剑,王之婧.乡土景观符号的提取与其在乡土景观中的应用[J].北京园林,2009,25(01):8-13.

[17]、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 .国外城市规划 . 1997 (03)

[18]、黄昕珮.论乡土景观——《Discovering Vernacular Landscape》与乡土景观概念[J].中国园林,2008(07):87-91.

[19]、俞孔坚.田的艺术——白话景观与新乡土[J].城市环境设计,2007(06):10-14.

[20]、白鑫,刘俊玲,徐海翔,梁国付,郭豪杰,李成蹊.农业景观两栖类生物完整性指数与栖息地特征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9(03):261-270.

[21]、俞孔坚.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J].景观设计学,2016,4(03):4-9.

[22]、岳邦瑞,郎小龙,张婷婷,左臣.我国乡土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学科领域及其评述[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12):1563-1570.

[23]、陈崇贤. 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保护与传承[D].北京林业大学,2011.

[24]、魏广龙, 许杨, 李凌旭.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与保护[J]. 现代装饰(理论), 2016(11):19.

[25]、Dongwoo L, Kyushik O. A Landscape Ecologic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J]. ICESD, 2012, 26(4): 5-7.

[26]、Siti N. Designing conducive residential outdoor environment for communit: klang valley, Malaysia [J].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 3(12): 370-383.

[27]、Chitra B,Ramaswamy R S,Suba V. Toxicity Evaluation of Pũrṇa Cantirotaya Centũram, a Siddha Medicine in Wistar Rats.[J].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research notices,2015,2015.

[28]、Benedict Mark, Edward McMahon. Green Infrastructure: Linking Landscape and Communities[M]. USA: Island Press, 2006,1-150

[29]、马克平. 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J]. 生物多样性, 1993(01):24-26.

[30]、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1]、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3.

[32]、刘宽.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28) : 12212- 12213.

[33]、李金苹,张玉钧,刘克锋,胡宝贵.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3):52-56.

[34]、周翔. “景中村”视角下的潜山县天柱山镇茶庄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D].

[35]、祝自敏,胡希军,赵晓英.走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之路[J].北方园艺,2007(8):149-151.

[36]、郭瑞坤.城乡新风貌 美国篇[J].空间杂志,1999(第117期):37-39.

[37]、谢花林,刘黎明,李振鹏.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评价方法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3):101-104.

[38]、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39]、张建华.关于乡村景观建设的若干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25(3):323-325.

[40]、谢花林,刘黎明.乡村景观评价研究进展及其指标体系初探[J].生态学杂志,2003,22(6):97-101.

[41]、李乾文.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5(1):32.

[42]、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3):39-41.

[43]、付军, 蒋林树.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44]、张万玲.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浅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15(25).

[45]、王雅慧 . 国内外乡村水体景观研究现状与案例分析[J]. 丝路视野, 2017.

[46]、闫艳平, 吴斌, 张宇清, et al.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防护林科技, 2008(03):109-112.

[47]、郑文俊. 旅游视角下乡村景观价值认知与功能重构——基于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1):102-106.

[48]、李晓文, 胡远满, 肖笃宁.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 生态学报, 1998, 19(3).

[50]、李迪华, 段铁武, 俞孔坚.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J]. 生物多样性, 1998, 06(3).

[51]、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管理体制的国外经验及启示[J]. 环境保护, 2012(17):66-68.

[52]、张晋石. 乡村景观设计的思考[J]. 园林, 2015, No.:36-37.

[53]、 吴佩瑛. 英国的农业环境政策简介[J]. 台湾:农政与农情, 1992,38(1):20-21.

[54]、王雅慧. 国内外乡村水体景观研究现状与案例分析[J]. 丝路视野, 2017,38

  1. uarr;

资料编号:[246853]

文献综述

题 目: 南京江宁西城茶厂乡村振兴计划

——乡村景观和乡土生物多样性专题

  1. 研究对象概念和内涵

1.1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的,作为具有特定指向的景观类型,具有区别于城市景观的特定景观性质、形态与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对乡村景观进行了界定(表 1)。

表 1 乡村景观概念辨析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